想不到留學法國,讓我愛上了明信片。這些小小的畫面所帶來的已經遠遠超出了本身的涵義。翻開紀念冊,一頁又一頁映入耳目的畫面,使人浮想聯翩。心馳神往。這些明信片彌足珍貴,它們不僅折射出我用雙腳走過的痕跡,更重要的是它們反映了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生活風俗文化等內涵,讓我從中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孔子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瞧,這一張,是英國格林威治的,畫面是子午線,是東西半球的零度分界線,格林威治天文臺之所以舉世聞名,主要是因為院內有決定世界標準時間和時區的子午線標志,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這樣的獨特明信片,具有地理知識的科學性,讓我一看到這張明信片,就想到了地球的東西半球的劃分點,以及世界不同地區時差的來源地。
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館,大廳中央是珍貴的閱覽室,馬克思在此苦讀了20年。我看著明信片,想起了我小學時候學過的課文,馬克思經常在這里踱步。竟然在地板上凹陷了一個坑。當時只是懵懂,現在變成了現實。這是一種兒時的憧憬的實現,那喜悅是多少年等一回的。你說那歡喜是自不言表的。還有讓人心馳神往的劍橋大學,過去,曾有無數研究者、學生慕名前來,科學領域中人才輩出。就一所大學來說,劍橋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數之多為世界第一。著名的三一學院,正是牛頓不經意地看到蘋果掉落,突發靈感而發明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地方。長久地目睹這張明信片,我仿佛看到牛頓正端詳了一顆蘋果樹。癡癡地發呆。科學就是這樣誕生的,偉大就是這樣創造的。
這一張是在法國盧瓦河流域,曾經與它有關的住法國皇帝和王后在這張明信片上面都有照片名字和簡介,讓人一目了然。盧瓦爾河(la Loire),是法國最長的河流,發源于法國中部的塞文山脈,流程1,020公里,先向北、西北,后向西,最后注入大西洋。河流兩岸掩映在大片的樹林之中的是,許多精致而古老的城堡。這些古堡大都建造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雄峻華麗。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法國王室曾經逃到盧瓦河谷避難,函此盧瓦河谷也叫“帝王谷”。看著明信片,就等于品讀著法國的歷史。
明信片畫面中展現的是美軍公墓,莊嚴肅穆,讓人肅然起敬。諾曼底司名于世在很大程度上與1944年6月6日的D日登陸有關。當時盟軍從15個不同地點登陸法國,諾曼底頓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場,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在奧克角,當年激烈戰斗后的整個戰場依然如故。當時美軍突擊隊在攻占德軍堅固的堡壘時人員損失很大。在代號為奧哈馬,尤他,朱諾,金和劍等的海灘上散布著德軍碉堡的廢墟。被稱為“血腥”海灘的奧哈馬海灘十分荒涼,它會令人不由得回想起當年的情景。正是在這里,盟軍的損失達到了高峰:24小時內共有6000人傷亡或失蹤。在高原之上,在科勒維爾盟軍陣亡將士墓地共有9636個用卡拉拉大理石制作的十字架。其中在此次登陸行動中失蹤的1557名士兵的名字被刻在了紀念碑上。正是諾曼底登陸的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改變了二次世界大戰的態勢,也改變了世界的命運。其歷史意義深遠重大,其明信片沉句句的內在價值,遠遠地超乎其本身的分量。
《基督山伯爵》是我最喜歡的外國小說,伯爵的家鄉就是法國馬賽,書中當伯爵還是個水手時。他正是駕駛著法老號貨船出入于馬賽舊港,并從這里開始了他恩怨情仇的傳奇故事。這張明信片的畫面就是伊夫島,也就是小說中伯爵被囚禁十余年的監獄。如果不是《基督山伯爵》這部小說,恐怕沒幾個人會知道這個彈丸之地的小島。無數的中外游客都是踏著文學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結合點,來尋求與大師心靈上的溝通,即使人物和故事都是虛幻的,但游人的情感卻是真實的、原本平淡無奇的島嶼,因為賦予它特殊的歷史故事,使其風光無限。望著明信片,我斷想,一個地方,如果沒有歷史,沒有文化,沒有積淀,那就是平庸,平庸得如一塊普通的鵝卵石,發掘我國一個城市一個區域曾經的文化內容,就是發現它輝煌的價值,那將使一個丑小鴨變成了白雪公主,效果不同凡響。
看過“羅馬假日”電影的人,來到意大利羅馬,一定要會去真理之口,親手觸摸一下,感受一番。傳說撒謊的人如果將手放進去就會被咬住,所以游人排起了長隊,興致勃勃地耐心等待了那一“摸”。瞧,這個明信片,那真理之口正張著口,等待咬住撒謊人的手呢!看著它,讓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自不量力。與風車大戰,這也是家喻戶曉的滑稽可笑的故事。這在中國學生課本上也是必學之課文,它是大名鼎鼎的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名篇。仔細端詳著明信片中唐吉訶德騎著他的瘦馬,仆人桑丘騎著毛驢緊跟其后的雕塑,讓我不禁回想起學生時代的美好時光,那種愜意怡然自得。還有這一張明信片,也是西班牙另一個重量級的歷史人物,不僅發現新大陸,而且改變了世界對地球的認識。他乘船從大西洋開始繞地球一周返回原地,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圓的。他就是航海家哥倫布。這一張明信片就是矗立在哥倫布廣場中央的哥倫布紀念碑,他面朝美洲新大陸,手指著它的方向,正向世界宣布著他重要的發現……
繼續翻動著紀念冊,厚重的一枚枚明信片禁不住勾起我一次又一次的遐想。
這一張明信片不得不讓我注目,翻動畫冊的手自然地停頓下來。這是聞名遐邇的維也納音樂大廳。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新年第一天,傳出美妙動聽的音樂,送給全世界第一縷大地復蘇的陽光,喚醒了沉睡中的冬天,迎來明媚的春天,讓全人類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維也納孕育出音樂天才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圣地,是當之無愧的音樂之都。目睹著這張明信片,仿佛從音樂大廳飄出了美妙的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經典絕倫的著名樂曲,啊!新年踏著歡快的腳步向我們走來了。
滑稽可笑的撒尿小孩子,大名叫“布魯塞爾第一公民”像。建于1619年,雕像僅高50厘米。小于連撒尿的故事來源比利時民間傳說故事。西班牙占領者在撤離布魯塞爾時,欲用炸藥炸毀城市。幸虧小男孩夜出撒尿,澆滅了導火線拯救了全城。為紀念小英雄,雕刻了此像,此雕像成為到布魯塞爾觀光的客人必去的地方。從1696年荷蘭總督為他制作了第一件衣服起,不斷有各國來賓為他贈送衣服,因此小于連經常更換不同的衣裝。該撒尿小孩雕塑也成為布魯塞爾的象征和名片,凡是提到布魯塞爾就不能不想到撒尿小孩,反之。撒尿小孩畢竟就是布魯塞爾莫屬。這樣的明信片,是不是很有趣?
由此,我想到了我國要創名牌旅游城市,也畢竟要像布魯塞爾一樣,有自己的獨特品牌,作為一個旗幟,這樣知名度大增,游客自然會大增,經濟隨之振興。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度不同區域的勤勞勇敢的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奇的故事,孕育著一個又一個優秀的偉大人物,奉獻著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文化發現。通過這些明信片,反映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一種風俗,一種歷史。沉甸甸的明信片,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它們仿佛是一扇又一扇窗戶,打開了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門,讓我穿過時光的隧道,去追尋那遙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