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船起程朝南面海域駛去,涼爽的海風拂面而來。山、海、島、嶼、人,天、地、礁、石、鷗,每一處景色都是一幅畫、一曲調、一首歌。時候,在城市里呆久了,“寂寞難耐“的內心不免想人非非地要出逃:有時候,在千篇一律的陸地景觀游玩多了,不免蠢蠢欲動去嘗試新鮮的玩意。仔細想一想,其實咱們可以一反常規,不如就跟漁民出海吧,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于是,機緣湊巧,小記一行幾人,前往膠南瑯琊,跟著向導,見識了膠南頗為豐富的海產品,感受了一次頗為豐富的漁家風情。
膠南位于青島市區的海西岸,海岸線很長,水產資源豐富。膠南海產品之豐富聞名遐爾,其新鮮、質優、價廉,各農貿市場均有大量供應,在賓館、酒店以至街邊小食店均有大量海鮮菜式,因而,膠南是人們品嘗海鮮、購買海產品的理想之地,近年來有“要吃海鮮到膠南”之說。膠南轄區有不少小島,島上居民以捕撈和養殖為業。民俗觀光旅游也是這里的一大特色,可以在當地的村民家里吃豐盛的漁家宴。由于自然環境好,這里海產豐富。膠南的海鮮量大、品種多、質量高,有“茂余”牌牙鲆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西施舌、大菱鲆、半滑舌鰨、海參、鮑魚、干海參、“瑯琊臺”牌各類干魚(海魚)鱸魚、許氏平鲉(黑頭)、美國紅魚、金鯧魚、青石斑、真鯛、斜帶髭鯛(包公魚)、川司笛鯛(三刀魚)、日本對蝦、扇貝、玉筋魚、帶魚、鲅魚、牙鲆、木葉鰈、黃姑魚、梭魚、中國對蝦、鷹爪蝦、三疣梭子蟹、竹蟶、泥蚶等等。別具特色的地域物產、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使得膠南萊以烹調海鮮為主。所以這邊的漁家宴,都與海鮮有關。梭子蟹是金秋季節的食用蟹,這個季節的梭子蟹,個大、肉肥、蟹黃多,是真正的海鮮美味。青島人吃蟹,有多種做法,面拖、油炸、爆炒等等。這里的做飯最常見也最簡單的,就是清蒸。上籠蒸熟的大梭蟹,以姜末和醋作佐料,入口鮮而肥,甘而綿,真是色香味的極致。倘若有好酒和菊花做伴,蟹肥、酒香、菊黃,立刻有了一種國畫般的意境,不吃都是絕妙的享受。
大馬力的漁船在“嘟嘟”聲中勻速靠近碼頭,漁民臉上露出的是收獲的喜悅。碼頭,是海鮮著陸的第一站。果然,繩索一解,嘩啦啦倒出來的海鮮如魚、蝦、蟹等,在甲板上紛紛竄跳起來。靠碼頭最近的村子,叫臺西村,街道整齊,房舍一新,樹木蒼翠,景致宜人,是膠南市有名的海島村。臺西漁村緊靠大海,寬闊平緩, 海水退潮后,能趕海拾貝、挖蛤垂釣,石欄內有大量的貝類和各種蟹類,是旅客趕海、游玩的最佳選擇。
這里的漁家宴摒棄了當地飲食口感重、趨于共同化等情況,引領了新的飲食理念。還有很多漁家別出心裁讓游客坐在農家院里,品嘗保留海鮮原味的新鮮海產品,將庭院化和地區化融入到漁家宴中,成為頗具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周邊城市的一部分游客也將自駕游到瑯琊吃海鮮的成本與在本地吃海鮮的價格相比,仍有相當一部分的節余,因此,很多游客都會選擇自駕游來瑯琊,品嘗地道的海鮮和美食。
盛夏的午后,天高云淡,陽光明媚,與這個小漁村相望的是對面郁蔥的小島——齋堂島。漁船起程朝南面海域駛去,涼爽的海風拂面而來。山、海、島、嶼、人,天、地、礁、石、鷗,每一處景色都是一幅畫、一曲調、一首歌。無須太多的描述和表白,一切是那么的渾然天成、不言而喻。這個小島是如此的讓人癡迷。
齋堂島坐落在瑯琊臺風景區南側的黃海之中,距瑯琊港1.2公里,面積0.56平方公里,南北1.6公里,東西0.25公里,岸線周長5.18公里,島嶼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接。北島平坦,島上有一個自然村,300多戶居民,素有“長壽島”之稱。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面積為0.3平方公里,自2004年開發為齋堂島旅游度假村,度假村內山巖陡峭,青松蔥籠,林間綠蔭野徑。周圍大型雕塑《始皇觀海》、《太公施法》、《海神》等栩栩如生。度假村中段有一千余米冬暖夏涼的山洞,洞內墻壁上刻畫著海洋動物的彩卷,還有供游人休息的茶室,以及古今名家的墨寶。游人在洞內品茶賞畫,退潮時還可以到度村前的潮間帶拾螺、捉蟹、碰海蠣子,別有一番意趣。
與齋堂島相呼應的是龍灣,龍灣海灘長5.6公里,寬800米,灘面平緩,海水潔凈,被譽為“碧波、銀浪、金沙灘”,是難得的天然海水浴場。我所見的龍灣是一個寂靜的港灣,沒有人聲鼎沸,只聞海浪拍擊沙灘的聲響,海水清澈潔凈,坡緩沙細,八海百米水深齊胸,在海中撒歡兒非常安全,是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夜幕終于降臨。大海變幻莫測,海水顏色越來越深,充滿漁家風情的漁火開始在各艘漁船的桅桿上忽明忽暗。逐漸,海面彌漫著一層層霧靄,暗黃的漁火與深綠的水面相融交織,一派影影綽綽、氤氳茫茫的景象。這時,時空距離依稀變得很遠,也深邃。大海變得深沉,在斑斑點點的漁火反襯下,是那般深藏詭秘,只是在波浪不時的搖曳中才露出幾分顏容。
“藍天、碧海、金沙灘”是膠南特有的名片,海鮮、趕海、漁家飯有著膠南獨有的味道,而這些都讓我們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