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習慣了出門開車、打卡上車,翹首企盼地鐵開通的時候,回眸一下老青島的交通工具,別有一番味道泛黃的老照片上,人力車夫一只腳高高抬起,可見其步伐輕盈,矯健,青春的臉上一抹知足的笑容被牢牢定格,“看來今天生意不錯”。另一幅畫面上,一白一黑兩匹高頭大馬,還原了“馬路”的由來,能駕駛著這樣的馬車,想必也是一件威風凜凜的事情,沒見駕車人的座位都是“高高在上”的嗎?
上世紀早期的交通工具,也許沒有今天這么迅疾舒適,但卻獨有一份歷史的滄桑感,尤其當它們與客居青島的名人有所交集。血汗營生——老舍把人力車夫寫避小說
5月25日,位于黃縣路12號的“駱駝祥子博物館”開館以后,老舍及他筆下的《駱駝祥子》與青島的那一段佳話,再次被人們津津樂道。《駱駝祥子》中那個地位卑微卻擁有夢想,命運多舛卻從不輕言放棄的人力車夫祥子,其實就是以30年代青島的人力車夫為原型創作完成的。
1936年。客居青島的老舍為了準確描寫人力車夫,常常沿著黃縣路行走,轉彎走到當時的“東方菜市”附近,那里是洋車夫扎堆的地方。老舍跟車夫們聊天,觀察他們的衣著,動作,形態以及車子的結構、車把的樣式,分享他們生活中的歡樂和苦難。最后,他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祥子。
德占青島后不久,拉客人力車由日本引進到青島,也稱洋車。1915年,日本人在青島開辦“日輪公司”專事拉客人力車制造,長達30多年。中日兩國商人在青島開辦了多家車行,如中國商人開辦的“悅來”車行,“福永成”車行等。車行購買人力車從事載客,人力車夫按月交賃銀(即租賃費)。人力車的價格都是明碼標價,著名作家梁實秋晚年在臺灣回憶上世紀30年代在青島的生活時寫下了一篇文章《憶青島》,對青島人力車夫大加贊賞——“我初到青島,看到人力車夫從不計較車資,乘客下車一律付與一角,路程遠則付二角,無爭論者。這是全國所沒有的現象,”從中也能看出當年的車費很是低廉。據檔案記載,1938年,人力車的價格是:包車一天十小時,定價1.5元。當年,在青島大戲院聽一場戲的價格是在4毛到1塊錢之間。1936年,因為車價太低,人力車夫收入微薄,5000人力車夫上街示威,要求減少車租,增加車資。盡管收入低微,還是有很多青壯勞力從事這項營生,直到1947年前后,青島的拉客人力車始終保持在3000~4000輛,是市內最主要的客運交通工具。
靠賣苦力吃飯的人力車夫算得上是當時社會的底層,青島地形高低起伏,上坡下坡,道路崎嶇,車夫們用自己的雙腿奔跑換得全家人的生活費用。但是有時碰上不講理的美國兵,不僅連車錢要不回來,挨幾個耳光也是常有的事。最慘的是一個叫蘇明成的車夫,1947年3月,他拉了一個美國兵到目的地后,美國兵下車后不給錢,蘇明成討要車錢,誰料美國兵當眾拿出刀子,行兇殺人,這一暴行隨即引發了青島市民的一場反美大游行。
1946年后,國民黨政府發布命令要求三年內禁絕人力車載客,以公共汽車的發展取代人力車。首先,禁止人力車的生產制造,然后讓從業的車夫改行。1947年以后,人力車數量逐漸減少。解放后,人力車作為人壓迫人的運輸工具,被徹底取締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共汽車。
“體面”的馬車,風光一時的出行工具
除了“洋車”之外,當年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對于青島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和崎嶇的道路而言,馬車其實是更為適宜的交通工具。早在德占以前,就有專門載人的馬拉轎車,德占后,歐式拉客馬車傳人青島。這種馬車比較華麗,車棚裝有玻璃車門,故又名“玻璃車”。歐式馬車開始僅為德人乘用,后來,德商開始在青島開辦馬車行,如“漢斯”馬車行“飛龍”馬車行等。
1914年后,中國人開辦的馬車行多用中國式拉客馬車,這種馬車多為篷車,車篷用帆布制作,可撐開或折疊,用以遮陽或防雨。拉客馬車有單駕和雙駕之分,青島地形復雜,道路陡坡很多,拉客馬車以雙駕居多。
上世紀30年代初,客居青島的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聞一多在國立青島大學任教時曾寫過一篇散文《青島》,文中說到“到夏季來,青島幾乎是天堂了。雙駕馬車載人到匯泉浴場去……”老舍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五月的青島》里則寫到:“馬車都新油飾過,馬雖依然清瘦,而車輛體面了許多,好做一夏天的買賣呀”。
在青島生活過20余年的作家王統照曾經坐著馬車前往青島的棚戶區,他在散文《青島素描》中寫到他與朋友坐馬車從遼寧路到東鎮,再到西鎮見到的青島的景色——“c君為要另給我一種印象,叫了一部馬車把我們載到東西鎮去。……日落時馬車在青市的最西偏處。那是著名的馬虎窩。海岸上的木板屋與草棚,中間有不少的家庭在這荒涼的地方度日。……我在車中不停地注視。矮矮的木屋,有的蓋上幾十片薄瓦,有的簡直是用草坯。……馬車穿過這里,一些黃瘦污臟垂著鼻涕的孩子前前后后的呆看。”他以極其真實生動的筆觸,以一顆憐憫之心,看到了人們荒涼貧寒的生活最為苦難的一面。
馬車站也稱馬車院,是馬車停放起點站,既是馬匹喂養的地方,也是車夫的住宿地,在云南路,大窯溝,館陶路和大港附近都有馬車院,馬車的運客線路分為市內線路和市外線路,市內一條從云南路起,途經費縣路、泰安路到天津路、中山路,轉到大沽路為終點站,另一條始自云南路,經費縣路,蘭山路,太平路萊陽路,到匯泉體育場,中山公園為終點站;另外還有從臺東鎮到中山路的線路等等。跑長途的馬車則集中停在館陶路附近的馬車院里,往來貨物和乘客。
一般來說,馬車車篷內可對坐四人,車夫坐在車篷前趕馬車。車票按里程計算,可獨乘也可合乘,亦可半路搭乘。1939年,青島市頒發營運馬車價目表:從大港碼頭到火車站每位5角,從臺東鎮到四方每位1元四角,從中山公園到海濱公園九角錢。
據統計,1947年,青島市的馬車數量是130輛,比前一年增加了30輛,可見數量還是不少。然而,馬車院的異昧常常引起周邊居民投訴。1948年的《民言報》上登載了一封讀者來信,標題是《馬車站氣味難聞,附近居民受不了,希望衛生局想一想辦法》,呼吁盡快解決馬車站里馬匹散發臭味擾民的問題,另外,馬糞也造成了城市污染。
青島解放后,隨著公共汽車的增加,馬車逐漸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