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這樣去理解“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羊圈已經補好了,不會再丟羊了。一個人犯錯誤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知錯就改,只要能認真改過,就不算晚。這種理解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寓言是一種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以上的理解是側重于勸誡的。如果我們側重于諷刺時,那就應該這樣來理解“亡羊補牢”這個成語了:羊已經丟了才去補羊圈,為時已晚。不論你怎么補羊圈,丟失的羊都不會再回來了。錯誤已經釀成,根本無法彌補。
在實際運用時,如果是一些小的方面,并且是可以補救的錯誤,我們就應該從第一個角度來進行勸誡: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如果是一些嚴重的、性質惡劣的錯誤,并且已經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那我們就應該從第二個角度來加以譴責: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在平時,我們哪怕犯了再小的錯誤,都要從第一個角度來勸誡自己及時改正,事后再從第二個角度來鞭策自己,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或少犯錯誤,避免發生更多的“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悲劇。
(鏈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9課《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