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薊縣、北京平谷縣、河北省興隆縣的分界處有一個前甘澗村。全村150戶、五百多口人,散落居住在群山翠柏環抱的山坳里。這里寧靜涼爽,蟬鳴、鳥叫和泉水潺潺越發烘托著小山村的寧靜。甘澗村因有甘甜泉水流過而得名。村里有兩尊“樹王”:一尊是“栗樹祖”,一尊是“核桃王”。經專家考證,兩尊“樹王”均四百多歲,它們種植于大明王朝。
在這大山深處,不僅植物長壽,人也長壽。百歲老人孔慶福,就是村里的老壽星。村主任屈志強得意地說:俺們村能活到八九十歲的人有很多,而且,全村沒有得糖尿病的。為啥?專家拿回水去化驗,說是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健康有好處。
真是環境造化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見到老壽星,他正要吃午飯。吃的啥?好家伙,嚇人一跳!
二兒媳遞給老爺子一個大粽子。山里人包的粽子,也有大山的胸懷,個頭兒大啊!一個能頂仨。老爺子吃得香甜,一個大粽子進肚,還要再喝一碗粥。
我問老爺子,吃這么多,行嗎?
他說,咋不行?嘛事沒有。
二兒媳說:老爺子就愛吃粽子,愛吃黏的、甜的。不管端午節不端午節的,他想吃,就讓我們買江米、小棗,包粽子。
老爺子不光能吃:還能干。95歲以前,他上山給果樹剪枝,還往樹上爬呢!二兒子孔繁泉說,現今100歲了也不閑著呀,今兒早上又上山薅草去了,薅出巴掌大的地兒,他種蘿卜……
老爺子笑了,說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種蕎麥,你不給俺種,俺種!
二兒子說,愛吃蘿卜就買唄,不給種是怕他累著。他就不會享清福,一不留神,就轉身上山了。
老爺子15歲成婚,16歲有了大兒子,42歲得了小兒子。孩子生了不少,活下來的是4個兒子、一個女兒。前兩年,大兒子走了。老伴兒在的時候,給他做飯。老伴兒走了,他執意堅守著老屋。三兒子住得遠,就由二兒媳和小兒媳輪流給老爺子做飯。一人5天全是順口的。
老爺子是1942年入黨的老革命。這一帶曾經是抗日根據地,也曾是日寇的“無人區”,不僅要“燒光、殺光、搶光”,還偷采咱們山里的錳礦石,當地抗日民兵就對日寇進行抵抗……老爺子是“老抗日”,當初如果跟著部隊走了,起碼享受離休待遇了。他堅守著根據地,最大的“官兒”是當了村長和村支書。有人覺得老爺子這輩子活得有點兒“虧”,他卻說:虧啥?活著就是福!政府還給我們這些老戰士老黨員補貼,享福啦!
老爺子不光對兒女和家人和善,從來也沒打過孩子,更沒說過兒媳婦的不是,而且,對村里的老少爺們兒也挺和善。當村長、支書時,批評從嚴,處理從寬。所以,他人緣好,是受人尊敬的壽星佬。
老爺子不承認他有養生之道。他說,沒那么多講究,想吃啥就吃啥。
在兒女和家人看來,老爺子確有一些值得總結的養生之道。比如,老爺子一輩子不抽煙,這在農村是很少見的。所以,老爺子很少有咳嗽痰喘的時候。老爺子吃飯從不挑食,五谷雜糧、山間野菜,沒有他不吃的。樹上的落地果,他舍不得扔,撿回來,全吃了。他愛吃青菜,也吃肉,燉排骨,一次吃兩三塊,多了還能吃,就是不多吃。他愛吃黏食甜食,還愛喝粥,一日三餐,離不開粥或者面湯。
老爺子還愛喝酒,一日三餐必備小酒兒。也不多喝,每次一小酒盅。老爺子的酒可不一般,是他自己泡的藥酒。據說,大山深處生長著四百多種中草藥,他用來泡酒的有二十多種,比如,丹參、串地龍、防風、黃芩、柴胡、蒼株、遠志等等,都是老爺子以前上山采回來的。中草藥曬干了也不壞,存貨很多,泡了好幾大罐子酒,倒著喝。老爺子并不完全清楚有些中藥的功效,但他有他的理由。他說:這全是山里的寶貝,俺爺爺就告訴俺泡酒喝好,可那會兒買不起酒……反正俺喝著挺好,也叫兒子們喝點兒。
是啊,老爺子100歲了,依然紅光滿面,精神好、食欲好、睡眠好,誰能說跟這藥酒沒有關系呢?
老爺子有一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每年過生日、過春節時,歡聚一堂,熱鬧著呢!享受著天倫之樂,備感驕傲。他笑著說:一輩兒比一輩兒有出息,俺有個孫子在美國念博士!從大山深處走出博士生,而且是他的孫子,老爺子能不驕傲嗎?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