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人在塵世,有許多心。佛心、慧心、凡心都是心。
說心、道心、煉心、修心,都以心為主。佛性佛心、智慧之心、紅塵有情之心,都能在人的心中找到。
《佛心·禪意》是一本具有濃厚佛學色彩的文學書,含87篇佳構,短文為主,有的是小故事,素材來源于人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均蘊含著佛法佛理。它是一個作家以豐富的認知感悟生活留下的優美文字,又是修佛開悟、深得佛禪三味之后的睿智和安靜之作。因此,這是一本佛學與文學充分結合的書。
鳥飛進皇宮
佛陀曾講過一個生動的故事,說的是鳥飛進皇宮的故事。
佛陀說: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只鳥從一扇窗子飛進皇宮,在房間里飛了一陣后——房子里很舒服,皇宮里的那種燈光,那份溫暖——然后,它又從另一扇窗子飛出房間。佛陀說,人生就是如此——只是一個片刻的溫暖,一個片刻的舒適,一個片刻的皇宮,以及片刻的歡樂,然后再度跳進空無。
佛陀是想說,我們來自空無,然后又走向空無,只是在中間的部分有一個短暫的夢。
在這個短暫的夢里,佛陀比喻的是皇宮的生活。因為佛陀在家時,是太子,過的是皇族生活,所以,他認為那片刻的歡樂如在皇宮里一樣。
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過著平民的生活,沒有皇宮的燈光和皇宮的溫暖,在那短暫的夢里,有著許多困苦和紛擾,許多貧窮和不安。
在從空無走向空無的過程中,他們經歷的不是皇宮,雖然也有溫暖,也有燈光,但都不是太多,更多的是為生存苦惱,為愛情折磨,為疾病所苦,是對日益走近的衰老和死亡的恐懼。情路的坎坷、生活的艱辛,充滿了這短暫如夢的人生。當這樣的人生走完后,再去到一個空無的世界。
佛陀出家前享盡榮華富貴。優裕的生活、尊貴的地位、疼他的父母、美滿的愛情、可愛的孩子,這些讓無數世俗之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對佛陀來說,唾手可得,然而,他厭倦這一切,拋棄這一切,去尋找精神的最終歸宿。
在經歷了所有世俗的榮華富貴后,智慧高、慧根深、資質好的人,會去尋找讓精神安寧、讓靈魂喜悅的歸宿。
從空無走向空無,中間那短暫的皇宮的夢是無法滿足一顆像佛陀那樣的很高的心的。
心中的小鳥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故事說,有兩只小鳥住在同一棵樹上,它們長得一模一樣。其中一只鳥棲息在最高的樹枝上,完全寧靜,一動不動地閉著眼睛,停留在內心的某一個地方。另一只鳥兒棲息在最低的樹枝上,從這根樹枝跳到另一根樹枝,渴望這朵花又渴望另一只水果,跟這個競爭又跟那個競爭,嫉妒這個又嫉妒那個,一直坐立不寧、躁動不安。
慢慢地,那只坐立不安的鳥兒感到很疲倦,因為它一天到晚老是動來動去。有一天,它往上看,看到樹枝頂上有另外一只鳥兒,那只鳥兒和自己一模一樣,就像是自己的復制品,但是它非常安靜,好像樹枝下的那只鳥兒不存在一樣。
那只坐立不安的鳥兒被那種寧靜吸引,開始往上飛,飛上更高的樹枝……和那只寧靜的鳥兒越來越近,最后合二為一。
故事是想說,本來這兩只鳥兒并不是兩只,它是人意識的兩個層面,每一個人都有這兩個層面。在生命的樹上,你最內在的觀照棲息在樹枝上,由深深的寧靜所產生的一切美和一切光輝,都在散發出來。而樹枝下的那只鳥兒,內心充滿競爭、嫉妒、憤恨、抗爭、嗔恨,做了許多事,感到挫折又挫折……
這是每個人心靈中的兩個層面,就看你生活在哪個層面。
許多人都生活在樹枝下的那只小鳥的層面。他們從一出生時起,就開始向外追求,追求學業成就、功名利祿,生活在由種種欲望所產生的悲傷和煩惱中。有錢了,害怕錢失去;有權了,害怕權力被剝奪;戀愛了,害怕失戀……一個人時,害怕寂寞,而將無謂的瞎忙填滿自己生活中的每一秒,不讓自己有一點空閑。很少有人會向內在觀察,去發展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
其實,一個人安靜獨處是很美的狀態。向自己的內心看,觀察內在,將一切紛擾的外緣都丟出去,將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種種欲望、憤恨、不平都丟出去,只讓自己安安靜靜地待著,尋找一種由喧囂和熱鬧所無法比擬的寧靜的喜悅,發展自己的平等心、安詳心,讓自己內心的那只坐立不安的小鳥飛上樹枝,飛到安靜的小鳥處,做一只安靜的小鳥,讓你的生命達到喜悅安樂的境界。
忍辱
克制容忍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容忍他人之過,不被他人無禮、不知羞恥的行為所激怒,這就是忍辱。
忍辱就是放下你的嗔怒,帶來美好。
忍辱能培養一個人謙讓、寬厚的美德。
當別人傷害你時,不生氣!如果你生了氣,失敗的便是你自己。如果你不生氣,那所有的傷害都會回到傷害者本人那兒去。
不是嗎?一個人往天上丟一把斧頭,砸下來仍然只能砸到他自己。如果你去接,那砸到的便是你。
天空本就空無一物,他能砸到什么?就讓他去丟吧!
忍辱能把你的心靈培養得像那空空的天空般博大和寧靜。
把你的心當成空空的天空。傷害你的人如同向天上丟斧頭,砸不到你,只砸到他自己。
相由心生
一個人給人的印象,外表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人的內心決定。
內心溫柔沉靜的人,外表必然溫柔沉靜;內心橫蠻粗硬的人,外表必然橫蠻粗硬;內心疲勞軟弱的人,外表必然疲軟無力。
有的人,無論性格還是外表都十分安寧,像一朵芬芳的花。在他們面前,你想不到要發脾氣,也發不起脾氣,因為他們的聲音永遠那么柔軟,就是生氣也聽不出憤怒。
有的人,卻是另一種類型,說話棱角分明,今天不是為這件事這個人生氣,明天就是為那件事那個人生氣,好像別人都虧欠了他。他們的外表粗重,心也粗重。
“相由心生”是句至理名言。
一個人心靈輕松柔軟,身體也必定輕松柔軟。
一個人內心煩惱很重,身體必然粗重凌厲。這是因為當人的內心對某種事物有強烈的企求,當人的內心煩惱時,身體會表現出相應的緊張和氣場。
人內心的放松,會導致身體的放松。人心靈的硬度和身體的硬度成正比。
如果你的行為舉止粗重凌厲,不妨試著放松自己的心。放松心靈是可以有意識地做到的。不信?試一試,讓心靈像美麗的鴿子那樣飛翔在藍天白云里,你的身體也會像鴿子一樣柔軟輕靈。
煩惱的重量
一位著名的禪師寫過一個很有魅力的比喻:
雨天的水很混濁。
用杯子盛一杯雨天的水,渾黃一片。這時,只要把杯子放在桌上,靜靜地放著,不要去碰它或動它或搖它,慢慢地,水清澈起來,杯底沉淀著一層黃垢,那黃垢是曾經懸浮在杯中的雜質。混濁的雨水中的雜質有重量,在地心引力下,都沉到了杯底。
同樣,煩惱的人是那下雨的天。人煩惱時,心如混濁的水,煩惱如那水中的雜質。
這時,怎么辦哩?
如果你不斷搖動自己,不斷讓自己處在動蕩中,讓自己不斷抽煙、喝酒、在卡拉OK廳瘋玩、或做不道德的事,煩惱就如渾黃的水一樣在你心中,無法沉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即為此意。被渾濁的雨水充滿的杯子見不到清澈,被煩惱充塞的心靈得不到安寧和快樂。
如果你像杯子那樣靜靜地放在桌面上,讓自己靜下來,有重量的煩惱就會沉下去,清澈和安寧就會呈現在心里。煩惱只是心中的沉渣,當煩惱沉淀,心境如水時,你的心便顯示出清澈。
心靜如水,就是這樣的境界。
當你心靜如水時,你的心會輻射出寧靜和安詳的因子,如氣場般籠罩著周圍,充滿四周的空氣;也像花的芬芳一樣將暗香浮動在深深的庭院。
在你的周圍,感覺到這種氣氛的人都會喜歡你親近你。
這時,你就變成了一朵散發出芬芳的鮮花。
一朵散發出芬芳的鮮花,讓人駐足,讓人愉快,讓人喜悅。
摘自《佛心·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