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床古琴,一杯清茶,一襲道服……在青島中道琴社初見袁中平先生,這位大隱于市的古琴家蓄須留發,長袖舒展頗有幾分仙風道骨。交談過程中,先生一直會心微笑,淡定而平和。
青少年時代的袁中平,是臺灣家喻戶曉的校園歌手。他與著名音樂人童安格、邱岳原曾組建“旅行者三重唱”樂隊,并擔任主唱,風靡萬千歌迷。1987年,袁中平憑《逍遙游》唱片專輯,奪得臺灣地區新聞主管機構主辦的金鼎獎最佳作曲及編曲,該獎項是臺灣金曲獎的前身。
就在演藝事業最當紅之時,袁中平卻選擇了去美國留學。在紐約,他迎來了人生重要的轉折。此前專注于流行音樂的袁中平,第一次從一盤錄音帶中聽到了古琴高古蒼渾的天籟之音。純凈高妙的音色和那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從此深深地印入了他的內心。
幾經周折,袁中平打聽到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收藏有中國古代圖書,他立刻啟程從紐約赴波士頓覓琴譜。令他驚喜的是,燕京圖書館館藏的古琴琴譜非常多,袁中平經院方同意,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在圖書館影印了《松風閣》、《枯木禪》等琴譜運回紐約。他又托一位朋友從國內帶來一床古琴,他清楚記得當日漫天微雨,正值清明節,于是以“清明”二字作為自己的齋號。而“清明”齋號的另一層意義則是為了紀念他的父親,袁中平遠赴美國前夕,父親曾為他題字“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那段以譜為師的日子,袁中平細致而耐心的摸索,卻始終覺得離最初聽到的琴音相去甚遠。他決定尋訪精通古琴的“明”師,便回到臺灣拜在古琴家孫毓芹門下。先生收徒最初的三課,談自己、談禪宗、賞書畫聞鳥鳴,卻從未涉及“古琴”二字。這急壞了求學心切的袁中平。然而,在學琴的過程中,他卻漸漸領悟了孫毓芹先生所授的前三課:學琴不僅在技巧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積淀和內心的修為。袁中平說:“琴之妙道,意境為上。琴之趣在于自然。”
啟蒙恩師孫毓芹去世后,袁中平又從紐約到蘇州拜訪吳兆基先生。這也是袁中平第一次到中國大陸。吳兆基受業于其父吳蘭蓀,后拜古琴大家吳浸陽為師,琴風兼容蜀、熟之長,并得太極名家秘傳,創出太極拳、氣功及道家思想合而為一的吳門琴道。袁中平到達蘇州后,頗費一番周折才找到吳兆基先生的住處。
兩人交談之后,袁中平請求吳兆基彈奏一曲。曲終,琴音卻在他的內心縈繞不去。袁中平請求先生納于門下,卻遭婉拒。拜師未成的袁中平從蘇州出發,飽覽祖國河山。在南京中山陵,他坐在臺階上,凝眉思索。對古琴的摯愛之情,此刻在心中洶涌起伏。他明白古琴已經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問自己,今后的路又在何方?
當晚袁中平便折返蘇州,再度求見吳兆基先生。吳兆基說:“這也是你我有緣,萬里來相會。”袁中平眼含熱淚,三叩首完成拜師禮。自1987年,袁中平每年往返于紐約和蘇州,刻苦學藝。每每都是先生在上彈奏,遇到難處稍加指點,袁中平邊練邊記,這便是中國最傳統的“口傳心授”。1997年,吳兆基先生病逝前送給袁中平一床琴,是吳浸陽大師親手所斫,琴上的徽記,卻是吳兆基用貝殼紐扣磨制而成。袁中平稱之為“扣子琴”。袁中平是吳兆基的八室弟子,不僅學到了琴藝,也學會了先生的太極拳和氣功,干吳門琴道領悟日深。
袁中平還拜張隆延先生為師,修習書法。2005年,袁中平在紐約舉辦書法展,后又在蘇州,北京等地巡展,好評不斷。這些年,袁中平還先后創立美國紐約琴社,青島中道琴社、臺灣中道琴社,與琴友交流并教授古琴。他曾任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古琴研究室主任及教授,現任教于臺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同時擔任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袁中平終日為古琴藝術的傳播辛勞奔走。
袁中平說:“如何讓更多人欣賞學習古琴,將是一代琴人最大的課題。”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在春秋時期就已盛行。孔子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時期的俞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魏晉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然而,經歷數千年洗禮,古琴卻曾面臨失傳的危機。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古琴為第二批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引發關注。袁中平先生說:“如今,學習古琴的人多了,古琴傳播廣度寬但是深度還遠遠不及。”“以畫符當山水,以盆景當花圃”的現代都市人,在喧囂浮躁的社會氛圍中,要如同袁中平先生般跨越大洋,奔走兩岸,深度玉門,在黃河邊。深山處,留下琴音者,以琴做為修身養性之器,以琴達到自我修煉的最終目的,自是另一番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