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過去了。
說起端午節,可能各地的習俗都不太一樣,但總的傳統和做法都差不多。在我的家鄉每到此時就會有很多習俗,比如在門口插艾,吃粽子,吃煮雞蛋。在端午的一大早要在小孩子手腕上系上五彩繩,據說,戴上五彩繩的小孩子就可以不受毒蟲的傷害,五彩繩不能弄斷或解開,只能在幾天后洗澡時解下來,然后丟到河里去,這樣做,意味著讓河水將毒疫和疾病帶走,小孩子可以保安康。還要特別為小孩子用五彩繩編織一個裝雞蛋的小網兜,裝上雞蛋掛在脖子上,像項鏈一樣。
吃粽子可能是過端午的重要習俗了。以前,到了農歷五月,家里就開始準備包粽子的原材料。家人會把糯米洗凈,然后浸泡上,把采回來或買回來的葦葉用水煮一遍,之后也浸泡在水里。為了粽子的口味更豐富,家里還會準備一些赤豆、花生米、紅棗等,包粽子時攪在糯米里一起包。
端午前一天,爸爸就開始包粽子了,因爸爸包的粽子結實漂亮,我們家一直是爸爸來承擔這項艱巨的任務。我偶爾也會搗亂,學著爸爸的樣子,拿兩三片葦葉彎成錐形,然后裝上糯米,壓緊,再拿一片葦葉封口,最后再用草莖把粽子扎結實。程序是對的,但我包出來的粽子總是很難看,松松垮垮的,還在縫隙中往外漏米。為此,姐姐總是取笑我,說:“你包的粽子難看死了,自己包的自己吃。”唉,看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也并不容易呀。
粽子包好后放在一個大桶里泡著,等晚飯后一切收拾結束后就可以下鍋煮了。鄉下做飯用的是大灶,鍋也很大。粽子被一層層地碼在鍋里,往往有一大鍋,加上水,水要漫過粽子,最后再在粽子縫隙里放上一些雞蛋,這樣煮出來的雞蛋帶有粽葉的清香。據說,吃了和粽子同煮的雞蛋夏天不生瘡。煮粽子雖說不是力氣活,但所需時間比較長,不能一直用大火旺煮,水開了之后就要改用小火慢慢煮,保持水開的狀態;或者是煮開后停息一會兒再次煮開,如此反復幾次后,粽子燜在鍋里,直到端午節早上。
端午節的早晨,大人打掃房前屋后的衛生,而我們小孩子算是最忙的了。我們天蒙蒙亮就起來,一群伙伴去田邊地頭拔艾蒿,順路還要折一枝桃枝,放在大門口,老人說那樣可以逃避災禍。回到家,把艾蒿掛在門楣、插于窗口,并用艾葉泡在水盆里洗臉,據說能驅魔祛鬼。我們高興地做著,感覺不到一點點累,算是應對盛大的節日吧。
端午節如果不是禮拜天,我們還會把掛在胸前的雞蛋帶到學校去,網兜編織得好看,雞蛋大,都是炫耀的資本。聞著清香的雞蛋,誰都舍不得吃,一直要到下午,大家實在忍不住了,就會做游戲,用雞蛋相互頂,看誰的雞蛋最結實,誰的雞蛋最結實誰就是勝利者。游戲結束后,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雞蛋消滅掉,印象中,這樣的雞蛋是最好吃的。
童年的端午節是快樂的,但那種幸福開心的感覺好像已離我很遠很遠,雖然現在物質條件更好了,但感受卻比以前淡了許多。
多希望中國的傳統習俗能更好地傳承下去,讓子孫后代們也能如我們小的時候那樣,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樂趣,把童年節日的快樂留在心底,長大后也能時時回憶,細細品味。
(本文選自鎮江網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