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病機
《靈樞·經脈》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泵鞔_指出心氣虛導致血流瘀滯。《血證論》進一步指出“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也”。由此推論出心氣虛導致血瘀,血瘀又進一步引起水停心下,從而引發了喘咳、水腫、心悸等一系列癥狀。近年來,現代中醫醫家在深入研究中醫古籍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對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探討。大多數研究認為本病以心之陽氣虛衰為本,血脈瘀滯、水飲內停、痰濁不化為標,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劉愛平認為和郭臘飛心衰的病機可以概括為本虛標實,以心之陽氣(或兼陰虛)虧虛為主,瘀血痰阻水停為標,認為心衰的病位雖在心,但“五臟相關”,他臟與心互相制約、互相影響,既可成為心衰誘發或加重的因素,反之又可因心衰致他臟的功能損害。張建偉認為,慢性心衰多為久病正氣虧虛,心氣、心陽不振,鼓動血脈無力,心脈瘀阻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乃心腎陽氣虧虛,標實乃瘀血阻閉心脈,正如《傷寒明理論。悸》篇所說:“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動而悸也?!睆埰G教授認為心力衰竭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心氣虛為主,標實則以心血瘀阻、痰飲內停為主,氣虛進一步發展可為心陽虛,“有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氣”,“瘀血乃一身之大敵”,故提出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心衰。馬金等認為慢性心衰初期多為氣虛血瘀,心臟的正常搏動依賴于心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則血行不暢,瘀血內生,心脈瘀阻,此期以氣虛血瘀為標。中期多屬氣陰兩虛兼血脈瘀阻證,治療當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主,末期多屬心陽虛水泛證,治療當以益氣溫陽、通經利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