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軟博會開幕還有兩天,成都市信息辦主任劉勇就早早地到了北京。這一次,他帶領了30多家本地企業來參展,覆蓋7個領域,是有史以來陣容最強大的一次,頗顯軟件名城的范兒。自去年11月,成都市被列入“全國首批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城市”后,依托于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優勢,成都市又在今年5月發布了《成都市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2)》(以下簡稱《規劃》),重點落在電子識別與定位跟蹤、新型傳感器、軟件及信息服務這三個方面。
打造高端研發區和制造產業區
這份《規劃》寫得非常實,細讀之后,不難發現成都在短平快地推出物聯網規劃之前,是經過了縝密考慮的。“成都崇尚水文化,這是一種向前流動的文化,超前卻又不乏細膩。”劉勇細數了成都的環境優勢,并介紹說,《規劃》確定了成都物聯網產業的三年發展目標——“3261”,即三中心、兩基地、六體系和一高地。成都將基本建成物聯網應用中心、研發中心和信息安全中心,初步形成物聯網成果孵化基地和產品制造基地,并構建物聯網產業創新體系、應用推廣體系、標準研制與驗證體系、公共技術服務體系、信息安全基礎體系和產業要素保障體系。《規劃》顯露出成都打造以企業為核心、產業基地為載體、產業聯盟為支撐的物聯網高地的決心,意在立足西部、輻射和影響國內外市場。
劉勇告訴記者,成都目前已經啟動兩個產業區的建設: 成都高新區是高端研發區,重點打造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孵化基地; 雙流縣為制造產業區,重點打造物聯網產品制造基地和技術成果轉化中心。
“到2012年,成都物聯網產業將力爭達到300億元以上的發展規模,形成20家以上龍頭企業、集聚100家以上骨干企業。”劉勇告訴記者。為支撐這樣的目標,成都將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設立物聯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成都市物聯網企業從事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取得的收入,經技術合同登記機構認定并報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同意的,將免征營業稅。
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寬松的發展環境,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由政府和企業一起發力建設物聯網。
不建空中樓閣
成都計劃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現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監管等六大領域選擇具備條件的重點應用開展示范,然而,物聯網不是空中樓閣,必須依托堅實的基礎。成都發展物聯網,在產業基礎、研發基礎、信息設施基礎和應用基礎等方面優勢明顯。
“發展物聯網關鍵是要解決超大規模數據采集和處理問題,信源從哪里來,往哪里存,怎么用,用在哪——這些問題都必須做好充足準備。”劉勇介紹說。去年12月,成都云計算中心在高新區孵化園開通運行,它是以企業投資、運營、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投入運營的商業化超級計算中心。目前已經開通運行的一期工程擁有300個節點,達到30萬億次/秒的計算能力。“我們要求所有成都市財政撥款的部門都接入云計算中心,同時也鼓勵企業以較低的價錢購買服務,3年內成都云計算中心的運算能力將力爭達到每秒千萬億次。”成都云計算中心建成后,可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如工業設計、節能環保、新藥研制、氣象分析、地質災害預測、軟件開發、仿真模擬等。使用者按照CPU的使用時間、效率等付費,使用率越大,費用越低。
目前成都市已經建成的還有數據存儲災備中心、互聯網同城直達中心、國際數據通信直達電路、應急指揮調度通信網等重大項目,完善了物聯網的基礎技術承載體系。
產業方面,成都市軟件業聚集了眾多軟件知名企業,以信息安全、數字新媒體、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IC設計、嵌入式系統及通信等領域為主。與物聯網緊密相關的當屬集成電路及安全領域。成都集成電路產業具有雄厚的發展基礎,目前,成都聚集了飛思卡爾、科勝訊、富士通威斯達、松翰科技、凌成科技、凹凸電子、芯通科技等集成電路設計專業公司和信息產業電子11院、中電10所、中電29所、中電30所等眾多集成電路科研機構。此外,成都市信息安全的產業集群也初具規模,全市現有信息安全企業60多家,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安全產業鏈。
詳細的規劃是物聯網落地的第一步,今后,還需步步走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