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搭上云計算這班快 車,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云計算靠攏,不管是大型的傳統軟件提供商、硬件提供商,還是IT解決方案提供商,甚至連互聯網公司都在轉型,宣稱自己能提供云服務。還有一些專門為云計算而成立的公司。
北京鋒邁正德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個“為云計算而生”的公司。2009年鋒邁正德成立時,立志為用戶提供國內領先、具有創新性的云計算服務。鋒邁旗下產品包括號稱可以讓用戶在“沒有微軟的辦公環境”下工作的“辦公云”,和為企業或個人提供基礎設施資源的“基礎設施云”。
盡管創辦者當時的預期很美好,但是他卻沒有預料到,云計算更像洪水猛獸,尤其是在中國,如果不具備完善的實力,它必然將你吞沒。因此,好景不長,鋒邁正德在運營了七、八個月之后,終因用戶不足、運轉資金極度匱乏而關閉。
像鋒邁正德這樣的公司在中國并不罕見。任何一家尚在存活的號稱提供云服務的公司,沒有一家過得舒坦。即使是金蝶友商網、用友偉庫網,甚至八百客、恩新科技等都在掙扎。
沒錢 別碰云計算
“沒錢就別碰云計算!”這是金蝶友商網市場總監王冠雄給大家的忠告。
“云計算是有前途的,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到大規模用戶爆發的階段,你就不會成功。”原北京鋒邁正德科技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劉黎明也表示。而實際上,鋒邁正德正是由于缺少資金做研發和市場推廣,只得在投入了20萬元后黯然離場。
那么,有錢就能隨便碰云計算了嗎?當年,阿里巴巴曾花費數億元人民幣投入SaaS,至今也未見成功。如今,馬云自從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大會上宣布成立“阿里云”之后,阿里云就一直沒有和業界見過面,業內人士紛紛猜測,“也許馬云真在‘十年面壁’了,不知何時才能看到阿里云絢麗登場。”
“事實上,目前活躍在云計算上的企業,都是些財大氣粗者,比如Google、IBM、微軟等。”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計算機世界》記者。但是,雖然Google宣傳的是“公有云”,但并不通過這項業務去盈利; IBM目前主推面向大型企業的“私有云”; 微軟則左右為難,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才能成功。
事實上,在理想狀態下,小企業全生命周期所需的經驗管理服務都能通過優勢IT服務商提供的“云服務開放平臺”自由方便地獲取。但要建設這樣的大平臺,需要具備品牌社會聲譽、長期戰略決心、縱貫供應鏈的產品開發和交付能力、基礎架構能力、SaaS服務運營能力、開放平臺建設能力、大量小企業商業模式資源和一定優質客戶群積累等,具備這8大條件的公司才能完成。“毫無疑問,目前中國還沒有出現這樣的企業。”上文的業內人士如是說。
沒誠信 別碰云計算
正是由于完美的云計算模式還未出來,所以國內外的IT企業們仍在“努力”。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有些人是真的在努力,有些人則希望借云計算機遇“新瓶裝舊酒”,達到推銷自身產品的目的。
事實上,云計算時代的軟件服務、硬件服務與傳統的PC時代不同。北京銳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文功就認為,“云計算ERP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種服務。”這種理念上的不同,使得銳步科技對ERP的理念理解與傳統的廠商是完全不同的。
事實上,云計算已經把目前的軟件商劃分成了兩大領域,一種是互聯網性的軟件公司,一種是傳統的軟件公司。而由于云計算具有互聯網的天性,因此目前比較成功的云服務商出身都是互聯網型的公司。而為了顯示自己與傳統軟件商有區別,很多云服務提供者把自己的公司名字都加上了“.com”,例如Salesforce.com、800APP.com等。
這兩大領域廠商的互相抨擊也一直沒有停止,傳統軟件商認為,互聯網型的軟件上沒有“真功夫”; 而互聯網型的軟件商則認為,傳統軟件上缺乏“互聯網基因”,做云計算產品有天生的瓶頸。
但業內專家認為,不管孰是孰非,如果企業是為用戶考慮的話,就要拿誠信說話。富邦投資的邢修義就表示,它們在選型云計算服務的時候,就遇到過某家公司把以前的OA產品放在互聯網上,就稱自己能提供云計算服務,幸虧被業內朋友告誡才免于上當。
如果廠商們都抱著“能忽悠就忽悠,能騙就騙”的心態推銷自己的產品,勢必會被市場淘汰,在用戶群中的信譽度也將大大降低。所以,真刀真槍地實干一把,而不是到處吹噓,才是目前云服務提供商應該做的。
沒耐心 別碰云計算
云計算的理想狀態是“云計算供應商必須通力合作,不得利用其市場地位把用戶鎖定在自己特定的平臺內、限制用戶選擇云計算供應商。”但目前,不僅是在中國,在全球環境中,離這種理想狀態還差得很遠。商人的終極目標是“利潤”,而壟斷意味著高利潤。
在國內,這種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壁壘還大量存在,比如用友的平臺不能跑金蝶的軟件,而金蝶的平臺也不能和用友的軟件相兼容。在這種情況下,云計算也只能在部分領域逐漸開花。
“除此之外,中國的整個IT界多了一些浮躁,急功近利者太多,這樣一來,人們不是在鉆研怎樣才能做出更適合用戶的云計算產品,而是在考慮如何利用云計算這個包裝把舊產品賣出去。”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表示,這種局面不改變的話,中國的云計算之路還將很長。
除了廠商層面的問題,中國的網絡環境也是制約云計算在中國落地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云計算的另一個主要產品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在中國很少有人使用,問及原因,很多用戶反映,“中國的網絡帶寬不夠,如果上傳1T數據需要幾天時間,那我還不如花幾千塊錢買一個服務器供本地使用來的方便。”它們認為,如果有一天中國的網絡質量能夠和美國、韓國媲美,云計算模式會更受用戶歡迎。
評論
國外的“云”未必美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外資背景的用戶更傾向于國外廠商提供的“云”,而本土用戶則對“跨界云”并不十分滿意。
英孚教育使用的是Salesforce的云計算產品加平臺,雖說對于未來云計算的發展,它們仍抱有期待,但是與國內外其他云相比,它們認為Salesforce這朵云更穩定,功能更全面、更可靠,而且源于雙方在文化上的相似,溝通起來也更方便。
但對于國內的云計算產品,英孚教育客戶關系管理總監陳萍并不十分認同,她說,我也考察過國內八百客的云應用,盡管它們在很多功能上都是模仿的Salesforce,但是在穩定性上還有很大不足,而且它的開放性也不夠,“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司,如果它只有一個中文界面,而沒有實用的英文界面,盡管它在價格上要便宜很多,但我們也不可能用它。”
而中易安房地產擔保公司潘昊的觀點就與陳萍大相徑庭。潘昊認為,對于使用云服務來說,本地化的服務是最重要的,不管國外的軟件在功能上有多好,但如果不能實時給用戶解決問題,他也不會考慮。“我們的主營業務不是軟件開發,我們不可能為了某個功能不能使用而將業務停滯。”潘昊說,它們選擇八百客并不是它的軟件有多好,而是它們的服務模式更能緊盯客戶,為客戶的需求及時做出反應。
因此記者認為,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在選擇云計算的過程中,用戶不能盲目去追求某些功能的強大,或者品牌知名度有多高,而是要好好考慮到底哪款服務最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