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前天忘了交水費,昨天忘了還信用卡……今后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都不能再馬虎了。因為,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過失,將來都可能被記錄到個人征信系統,哪天你買房子貸款或想出國玩玩,就有可能卡在這幾條不良記錄上。
而今,信用報告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除向銀行借貸、辦信用卡、股指期貨開戶這些金融業務外,一些重要部門的招聘、提職等環節也開始要求個人提供信用報告。也許,哪天你忘了查自己的“老底”都會睡不著覺。
個人征信:查查你的“老底”
“不到20分鐘,我就拿到了自己的‘個人信用報告’。”4月中旬的一工作日,記者在位于北京西城區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門口遇到了剛剛拿到個人信用報告的北京市居民朱炎,他長舒了一口氣,興奮地對記者說,“還好,沒有不良記錄。”
朱炎說,最近他正辦理股指期貨開戶。辦手續時,管理部門向他索要個人信用報告,還說有不良記錄就辦不了。他忽然想起,自己好像有過信用卡過期還款經歷,這下麻煩了。于是,他請了假,特意趕到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查查自己的底。“以前也聽說銀行有個征信系統,可要不是辦理股指期貨開戶,我還真想不到要來查查自己的這張‘經濟身份證’。”朱炎感慨道。
事實上,除開戶、貸款等金融事務外,個人信用報告的應用正向求職、租房等更多的領域拓展,它已逐漸成為一張個人“經濟身份證”。
不交水費 貸款很難
“以前,人們一般‘出事’了才會想起我們。”近日,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的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系統忽然癱瘓了,造成癱瘓的不是病毒,也不是漏洞,而是陡然增高數倍的訪問量,想起過去系統少人問津的日子,人民銀行的工作人員不禁感慨萬千。
據人民銀行的工作人員介紹,各地分行征信系統訪問量的暴增在3月底就已出現。3月26日,證監會正式做出批復,同意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簡稱中金所)上市滬深300股票指數期貨合約。隨后,中金所發布通知,規定此次股指期貨開戶,投資者必須提供“個人信用報告”,并作為綜合評估依據,同時明確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作為個人信用報告的權威出具機關。此后,人們“出事”了才會想起的個人信用問題,成了被關注的焦點。
人民銀行的工作人員解釋說,他們所說的“出事”就是公民在辦理貸款等事務時,因為被銀行發現了個人“信用污點”和“不良記錄”而被拒絕貸款申請,或者受到貸款權限限制。
據了解,由征信系統提供的“個人信用報告”是銀行審批個人信用業務的重要依據。而征信系統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建設的全國統一的個人和企業信用系統,該系統于2006年正式開通,并在當年年底由《計算機世界》舉辦的中國“IT兩會”上獲得了“中國信息化建設項目成就獎”。“個人信用報告”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提供,它全面、客觀地記錄著個人信用活動。目前的個人信用報告個人查詢版,能夠提供包括在銀行的貸款信息、信用卡信息和開立銀行結算賬戶等個人信息。
2009年,央行的一份數據顯示,到2008年年底,央行的個人征信系統已收錄自然人數達6.4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1.4億人。另據記者了解,個人負面信用信息在國外一般保存7年,國內的政策還在制定當中,最新的消息是,在我國個人不良信用記錄將會保存5年,個人犯罪記錄保留7年。
資料顯示,全國金融機構已設立了7萬多個信用查詢終端。國內各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都已建立了依托征信系統的信用風險審查制度。據央行調查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7家商業銀行2008年第三、四季度利用個人征信系統拒絕高風險客戶貸款申請14.4萬筆,授信額度297億元; 信用卡申請171萬筆,授信額度36.7億元。另據一些商業銀行的不完全統計,通過查詢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而被拒絕貸款的個人客戶,約占申請貸款客戶的10%。
“欠賬不還,再借很難”。中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教授指出,征信體系的建立對于幫助商業銀行防范信用風險作用顯著。如今,查詢征信系統已成為金融機構審查貸款的必經程序。甚至將來“不交電話費”、“忘交水費”都會被記入不良信用記錄。由此,今后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意自己的經濟行為,最好時不時查查自己的“老底”,別因小問題喪失了自己的信用。
“老底”都該記點啥
自己的“老底”里都記了點啥呢?記者禁不住誘惑也親身體驗了一把。
據記者了解,目前人民銀行征信中心采集的個人信用檔案共有七大項,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個人開立結算賬戶信息、個人非銀行信息、特殊交易信息、特別記錄、查詢記錄。其中,“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地址、工作單位、居住地、職業等。而“信用交易信息”記錄了個人的貸款、信用卡、為他人擔保等信息。“個人非銀行信息”則包含個人住房公積金、個人養老保險金、水電氣繳納和法院判決情況等信息。
不過,記者在申請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后發現,報告所顯示的信用數據種類還比較單一。僅限于信用卡和個人貸款等金融交易數據,這些數據還不能反映所有人的信用水平。比如,很多用人單位都很想了解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信用水平,但由于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在銀行辦理信用卡和貸款的只占很小一部分,所以現在的“個人征信報告”并不能反映這一群體的信用狀況。由此可見,征信系統只有增加足夠的非金融數據,個人信用報告才能照顧到方方面的需求。
但記得太多,也不好。
“我們要建立‘大眾信用征集系統’,把人們的不良行為統統記錄在案,以評價個人的信用。”3月底,江蘇省睢寧縣宣稱,計劃建立一個“大眾信用征集系統”,將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入該系統,從銀行欠貸到非法擺攤,從官員受賄到司機闖紅燈,從欠繳水費到家庭糾紛等無所不包。這些行為全部被量化為分數,并將公民按信用評為A、B、C、D四個等級。這一宏大的計劃一經曝光,就遭到了廣泛質疑。人們擔心自己的隱私被過度干預。
專家指出,“大眾信用征集系統”的尷尬暴露了一個矛盾,個人征信體系僅僅用于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遠不能發揮其作用,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愈來愈多的領域都需要個人信用評價。但如何把握信用信息和個人隱私的界限呢?個人征信系統都該記點啥一時間成了人們爭論的焦點。
事實上,早在去年8月,公安部交管局為治理酒后駕駛,就曾計劃協調保監會、銀監會等部門,建立與車輛保險費率和銀行個人誠信體系掛鉤的“醉駕征信系統”,凡酒后駕駛發生重大事故或醉酒駕駛的,提高車輛保險費率,并納入銀行個人不良記錄。但之后,相關金融業務部門并未對該提議作出回應,各地的央行系統也均稱未收到總行的有關通知和文件。
“這兩種想法都屬于對征信的誤解。”潘辛平表示,無論是睢寧縣的“大眾征信”還是公安部提出的“醉駕征信”,都已經超出了征信體系的范圍,不能將每個公民私人生活都納入征信范圍。
2005年,潘辛平所在的中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承擔了“國家征信體系”研究項目。基于多年研究,潘辛平指出,納入征信系統的信息應該是那些在法律上有明確合約或判決的,而且,必須圍繞交易行為展開。“比如房租、水電都是涉及交易的。水電、煤氣,很多都是先用后交錢,實際上你已經向公共服務機構借貸這筆錢,如果不還的話,跟拖欠信用卡欠款是一樣的道理。”潘辛平解釋說。
在信息拓展方面一些地方的信用管理機構也做了有益的嘗試。其中,上海的探索備受關注。如今在上海,不僅貸款不還、信用卡透支逾期不還等納入個人信用記錄,手機欠費、拖欠水電氣等公用事業費10個月以上、經濟糾紛中拒不執行法院判決等不良信用信息,都已被記入個人信用報告。
據上海市征信系統有關人員介紹,上海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不僅每年為商業銀行規避了近10億元的個人貸款風險,推動了個人消費信貸發展,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市民主動繳納手機費、水電氣費等。據了解,上海移動公司在對手機欠費用戶發送“欠費影響個人信用”的提示函后,年用戶總欠費從1000多萬元下降到300萬元; 上海市北自來水公司在使用個人聯合征信系統后,25%的長期欠款和故意欠費用戶主動還款。
信息混亂 呼喚法規
“個人信用影響這么大,一旦記錄出了錯怎么辦?自己的不良信用記錄可以彌補嗎?”面對越來越重要的個人征信系統,許多人都很擔心,自己的記錄一旦出了錯怎么辦。而這一問題已經給很多人帶來了麻煩。
“明明是銀行出了錯,卻讓我跑前跑后來回折騰,實在讓人想不通。” 記者在個人信用查詢點見到小黃時,他正在樓道里焦慮地走來走去。一問才知道,他的信用記錄出了問題。
去年7月,小黃從安徽一所大學畢業,在北京找了份工作。前兩天,他忽然接到了安徽省農行的電話,說他在校時申請的5000元助學貸款逾期了。小黃很是納悶,因為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的貸款要在畢業兩年之后才到期。溝通之后,他發現確實是安徽省農行的操作流程出了問題。工作人員表示,貸款可以按原合同明年再還,但銀行的征信記錄他們卻不能隨便修改,小黃必須到人行征信中心提出“異議申請”。
得知這一情況,小黃立刻趕到了北京分中心,打開“個人信用報告”一看,“貸款逾期”已赫然在列。然而,在他向工作人員提出異議申請時,卻被告知,因為是安徽銀行出的問題,他必須先到當地的征信中心提出異議申請。這讓小黃很郁悶。
感到郁悶的不止小黃。記者發現,已經有人把“我希望征信系統可以更加完善、便捷”這句話,寫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北京查詢點意見本的第一頁上。
確實,今天的征信系統服務還遠沒有達到完善,拋開小黃所面臨的權責歸屬不清的問題,“個人征信報告”只能當場打印,不提供電話和互聯網查詢這“苛刻”條件也飽受詬病。
對此,潘辛平教授認為這背后癥結是中國征信產業的不發達,而主要原因則是中國的個人征信系統還沒有做好大規模應用的準備,大部分信息只對銀行開放,而能對個人提供的服務十分有限。問題的根源則是中國長期以來對于個人信息“無法可依”的法律困境。
據記者了解,對于信用記錄的使用權,我國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法律約束。現在人民銀行依據監管責任規定商業銀行必須把信用記錄向人民銀行匯總,但是如果對象是一家獨立機構,商業銀行提供個人和企業的信用記錄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潘辛平表示,信用信息的開放程度,直接影響到信用服務機構運作的商業化程度和提供的服務質量。美國的信用信息的開放程度就相當高,《信息自由法》、《聯邦咨詢委員會法》和《陽光下的聯邦政府法》三部法律,奠定了政府信息的公共產品性質和人們獲得信息的平等權利。潘辛平認為,完善的《個人隱私法》和有針對性的《征信管理法》都必不可少,“究竟什么信息可以用?怎么用?只有明確了這兩個問題,才能把信息真正用起來。”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10月12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征信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這也標志著我國的征信立法步入了實質性階段。
鏈接一
征信系統興起的IT動因
我國征信系統建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研究,但真正開始大規模建設卻是在2004~2005年之間,這背后,IT技術的普及,信息化建設的開展對征信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信息采集更有效率。在早期,征信采集信息都是依靠手工操作的方式。而現在,征信機構與商業銀行等報送數據的機構有專線連接,征信數據借助網絡快速傳送。現在的信息采集方式與過去的手工操作方式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信息價值被充分利用。在數據庫技術的幫助下,一些大型征信機構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庫,采集、儲存了數億人規模的信息。在現代數理分析技術的支持下,征信機構能夠從海量信息中發現有價值的個人行為規律,開發出信用評分、欺詐監測等一系列高技術含量的增值產品,使信息得到深度的開發和利用。
最后,信息服務水平實現了飛躍。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征信的網絡大大延伸,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地域限制。征信機構能夠在全國范圍采集信用信息,能夠向全國范圍的商業銀行等機構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這在靠信函或口頭傳播信息的年代里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鏈接二
中國征信系統建設簡史
早在1999年7月,經上海市政府批準、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核準,上海市信息投資公司、上海市信息中心等單位就聯合投資組建了上海資信有限公司。2000年6月28日,上海市個人信用聯合征信服務系統數據采集及信用報告查詢分系統正式啟動,并出具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份個人信用報告。
2002年3月,國務院開始啟動全國性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立法與實施方案起草工作,并委托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組織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2002年6月,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正式實現全國跨省市聯網。在此基礎上,人民銀行根據國務院的要求于2004年初又啟動了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2006年1月,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在全國范圍內正式運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個人征信數據庫。到2008年年底,個人征信系統收錄自然人數達6.4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1.4億人。個人征信數據庫的上線應用,標志著全國統一的社會征信體系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