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現代職業教育目標研究的分析,闡述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職業教育運用的必要性和適應性,進而以酒店管理專業《前廳》課程在教學中對此教學方法的運用,展示這一方法的可行性。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 前廳 課程教學
現代職業教育目標的研究從拉塞克在《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的發展和全球展望》提出了教育標準新的三級層次。20世紀90年代中期雅克#8226;德洛爾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總部文件)一書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德國教育家梅騰斯在《關鍵能力——現代社會的教育革命》中提出四種關鍵能力:基本能力、水平能力、可遷移的知識原理、傳統經久不衰的能力,到2001年德國專家彼得#8226;亞歷山大在中德合作項目在引進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培訓中對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內容提出了4種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行為能力、社會能力。同時在學習領域課程構建的研究方面,專家認為學習領域的改革實質是,堅持職業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要按完成生產任務為標準。它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做事的能力,非再現知識能力。由于職業教育在核心問題上發生的變化,也就引起了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一系列變化。
于是,職業教育首先要有很強的就業指向性,以職業崗位提出的任務或能力要求為基礎;其次,由此形成對生產任務或職業能力的相關分析是它的技術基礎;再者,技能模塊的開發主要是為技能培訓和考核服務的,以此形成獨立模塊的課程、教材和考核項目。
近幾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目標不斷明晰,“行為導向”教育教學的概念從1982年引進我國,通過1995年前后進行了較系統的反思與研究,職業技術教育對“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育部姜大源同志認為“行為導向”(Handlungsorientierung)在德語中的基本涵義在于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教師遵循“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定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馬慶發博士則認為,“行為導向”教學法,實質上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的情境,把教與學的過程視為一種社會的交往情境,從而產生一種行為理論的假設。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參與性、合作性,體現了學生個體的價值。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從教學生“學會學習”目標出發,使職業教學從注重“教法”轉到注重“學法”,“以學為本,因學施教”的教學準則,讓學生的所有感覺器官都參加學習,即用腦、心、手共同參與學習。強調學生的學習動機的煥發和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創造某種特定的“環境”或“情境”,讓學生在老師所設計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使每個學習者都有施展個性能力的機會和舞臺。倡導學生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這種教與學通常圍繞某一課題,問題或項目開展教學的活動,重視學習過程的體驗.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斷把知識內化為能力。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評估。總之,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包括獲取信息,制訂計劃,做出決定,實施工作計劃,控制質量,評定工作成績等環節的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
酒店管理專業《前廳》是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知識與技能并重的課程。在分析前廳工作項目具體過程的基礎上,以工作項目為依據、以行為為導向,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基于行為導向教學法的主旨,在本課程的教學設計上我們做了以下改革:
一、打破學科界限,構建基于前廳工作過程的“職業化”項目教學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結構打破傳統的學科教學體系的設計,以高星級酒店前廳各崗位就業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以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為目標。整合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教材內容,對前廳工作過程進行細分,依據行業對職業技能的層次要求,建立以前廳工作過程為主線的職業化項目教學設計。
前廳工作過程分析如下:
前廳工作過程為:1)在客人到店前的預定服務;2)客人抵店時的禮賓服務。包括:機場應接服務,門廳服務,行李服務等;3)接待服務,為客人辦理入住登記手續4)問詢服務,為客人提供店內店外的問詢服務;5)文秘服務,包括商務中心服務及總機話務服務;6)大堂副理服務,作為酒店與客人的橋梁。處理客我關系。7)結賬服務,為客人辦理退房手續。處理客人離店后的相關事宜。針對前廳對客服務工作過程,以“客人抵店前——客人抵店時——客人住店時——客人離店時——客人離店后”這一過程為依據,設計了“預訂服務——入住服務——住店服務——離店服務”的工作過程,強調不同工作階段、不同崗位的職業能力訓練,切合實際,職業性強。
基于對前廳工作過程的分析,確定本課程的實訓內容為:7個模塊30個項目。并逐一創設情景 如下表:

二、逐步形成以行為導向法為主的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設定要根據酒店職業特征來選用,并注重酒店職業化在教學中的滲透與實現。本課程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改變了原來以講授法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以能力為模塊、以崗位為項目、以任務為驅動、以雙語教學融入為手段,運用行為導向法,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倡導使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各種有效途徑實現學習的過程,注重習得的過程培養。不斷追求學生專業技能、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并舉兼得。具體方法有:
1. 項目示范操作法:以能力為模塊、以崗位為項目、以教師示范為手段,以學生實際操作為目標。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2. 角色情境教學法: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營造全真工作環境與模擬現場,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設身處地,情景表演,完成角色扮演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對服務禮儀、服務意識、服務方法與技巧的掌握。
3.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的提出驅動教學過程的進行,通過所學知識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而完成教學任務,習得新的知識。
4. 案例解析互動教學法:為保證前廳正常運營,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采用提出前廳案例,師生、生生互動解析,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并分享所得。

5. 多媒體及網絡沖浪拓展法:運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酒店的最新動態和發展。運用網絡沖浪作為課后拓展學習的手段,開闊學生視野,增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敏感性。
三、開展“行為導向式”教學,實現“教、學、做、評”相結合
本課程積極開展“行為導向式”教學,以教、學、做、評四個環節的緊密聯系與循環交融,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工作環境。通過課堂教學+課后知識拓展學習、多媒體教學+網上沖浪拓展學習;個人模擬項目完成+同伴評析、小組團隊任務完成+組組互評、教師點評等手段完成教學過程。從而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達到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在教師考核學生的同時,加強了教研室、系部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采用教學評價標準與職業資格證書要求一致,考核教學成果與酒店前廳工作標準對接。并為學生建立專業成長紀錄檔案,加強課后作業管理,包括個人作業、小組作業、實訓作業的布置、指導和評估,提高學生課后自覺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鼓勵和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定期舉辦與課程教學內容契合的專業技能比賽、專題講座等,將課程教學延伸到課后,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和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并將其記入學生最終成績。課程考核成績構成包括:閉卷理論考試、期末實訓三項考核、過程性實訓評價、作業及社會實踐四個部分。其中,閉卷理論考試占30%,期末實訓三項考核占30%,過程性實訓評價占20%,作業及社會實踐占20%。
過程性實訓評價是指學生在課堂實訓中自選或由教師指派完成30個項目中的10個,按照實訓項目標準與要求,每項任務完成積2%。作業及社會實踐,包括實訓小結、英語周記、英語專題小報、酒店知識積累等。在教師指導下建立學生成長檔案紀錄。占總成績的20%。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由目標群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質量控制這六個方面組成的優化教學系統。因此我們要學習行為導向教學法也就存在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風格,不斷形成咨詢式教學風格、指導式教學風格和程序式教學風格。提升對教師角色轉變的觀念,在課堂上充當組織者、參與者、甚至被服務者。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團隊學習情境。同時,按照酒店專業和崗位的要求組織設計教學內容,完善適應行為導向教學實施的模塊教學體系教材。
參考文獻:
[1] 孫蕓 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酒店管理專業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2] 彭云化曹永華 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客房》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7.10
[3] http://www.gdjys.org.cn/editor/Upload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