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環境保障的角度看,訴訟當然是對環境權益的有效救濟途徑,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環境權益與其他權益相比有其特殊性,它既涉及公權力,也涉及私權利,并且,一旦環境遭到污染,其受害人是不特定的人群。因而借助國外的經驗,完善我國環境法訴權的制度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訴權 障礙 模式 制度構建
公眾參與是我國環境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公眾有權對環境污染和環境問題訴諸司法,提起環境訴訟是環境法實施的重要途徑。環境法訴權是指為了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免遭污染和破壞,針對破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行為,任何人都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同時,對于那些對環境污染的破環行為疏于管理的行政機關,任何人也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從這個含義可以看出,環境訴權的主體實際上是很廣泛的,他可以使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的社會組織。
在我國,在目前,我國普遍的將環境糾紛簡單的分為一般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或刑事訴訟,而環境糾紛在這些訴訟的適用中將無可避免的遭遇尷尬。而環境訴權的實現又是必要的,下面我將對環境訴權實現的可行性做一下簡要的分析。
一、環境訴權實現的障礙
首先,環境基本法和環境單行法律法規的局限性。我國環境法規定了環境保護的對象、任務、方針和適用范圍等,但是部分條款太過抽象,屬于原則性規定,并沒有具體的操作性得人條款相配合,公民在實踐中不能以此為依據提起訴訟。
其次,民事訴訟法的局限性。我國的民事訴訟多為個案的、事后的救濟。從環境法上來看,缺乏提前預見,無法做到預防污染的發生。環境法訴訟是一種公益性訴訟,民事訴訟的當事人不會替天行道。從這個層面上看,保護公共環境利益容易被忽視。
最后,我認為是行政訴訟法的局限性。行政訴訟法實際上是侵權行為發生后的救濟性規則。并且,原告不得以抽象的行政行為作為起訴的對象。這就使得我國行政訴訟法的適用的范圍和對象收到較大的限制。而環境問題有滯后性,一旦遭到污染和破環,還原的幾率較小,所以環境的行政管理要以預防為主。行政訴訟制度的現狀不能滿足環境管理的要求。
二、部分國家環境訴權模式
美國采取的是公眾環境訴權,它是通過公民訴訟制度建立起來的。現在,美國在公眾環境訴訟上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制度,公民提起訴訟不僅有法可依,而且有證據可舉。1969年的《國家環境政策法》提供了一種達到關于審查行政機關行為的起訴權要求的途徑。與此相適應《美國區法院民事訴訟法規》第17條規定:“法定情況下,保護別人利益的案件,也可以用美利堅合眾國的名義提起。”
英國采取的是檢舉人訴訟制度。按照英國法規的,檢查總長代表國王,有權阻止一切違法行為。只有法務長官能夠代表公眾提起訴訟以倡導人民權利,阻止不當行為。也可以說,檢察長是原告,公民為告發人。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訴訟的效率,還能激發公眾維護權益的熱情,不失為一個好的制度。
德國有一種憲法訴訟,又叫民眾訴訟,任何公民,只要認為某項法律侵犯了憲法保障的權利,無論侵權案件是否發生,也不論是否涉及本人利益,均可提起訴訟。
三、環境可訴性的意義及法律依據
1. 通過環境可訴制度的創建,有利于保護公眾的環境權益。環境公民訴訟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司法途徑保護環境免受非法污染和破壞。環境權益作為一種公益性權益,常常因為國家過多的只重視經濟發展而受到忽視。這時候,只有社會公眾積極行動起來,通過環境訴訟這種救濟方式來保護環境。
2. 環境可訴制度的創建,可以強制違法環境污染者或者自然資源的破壞者停止污染、破壞行為,消除污染、恢復生態環境,已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3. 環境可訴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環境主管機關以及相關的行政主管部門嚴格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加強對環境污染和破壞行為的監督管理的力度。
4. 環境可訴制度的建立可以推動法院在訴訟中通過具體的個案做出適時適度的司法解釋,完善相關環境法律,堵塞法律的漏洞,平息爭議雙方對法律條文的爭議,從而有利于環境法制的進一步完善。
5. 可以讓那些關系環境保護事業的公民參與法律執行,從而可以減少許多因為相關行政執法機關執法不力而造成的訴訟,更可以將公民對環境保護的關系導向制度內的參與,共謀公益的推進。
在法律依據上,我國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環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我國環境訴權的實現提供了現實依據。我國法律雖然沒有明確宣布環境權,但已經有涉及環境權的規定。于是部分前輩認為我國現行的《憲法》和《環境保護法》都包含有環境權的含義。我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可以看做是對環境訴權的原則性規定。除此之外,《民法通則》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第80、81條民事主體合法使用資源的權利,第83條規定了相鄰權的保護,第98條“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這些都是環境侵害民事訴訟的法律依據。要實現環境訴權,制度的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對訴權制度的構建提出自己的想法。
(1)制定專門的程序法,解決對行政調解、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為的司法審查與對公民環境權利的救濟問題。
(2)建立專門法庭,運用特別程序。
(3)完善專門的證據制度,對于專家證人、證據效力、證據時效、舉證責任等問題進行明確。
(4)完善集體訴訟、公益訴訟等環境訴訟的支持幫助制度,環境訴訟的社會支持制度,如法律援助、社會救助等。
這些想法都不是很成熟,只是一些初步設想。在環境訴訟中,解決公民個人之間的民事糾紛并非單一的目的,它還必須實現有效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所以,在環境訴訟中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公共利益,運用實質正義、社會公平等價值標準進行利益衡量,只有這樣,環境訴權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陳維春.試論創建我國環境公民訴訟制度.法治論叢.第19卷第2期.2004,(3)
[2]張式軍 盧磊.論環境訴權實現的法律保障.對完善環境保護法第6條的思考
[3]陳維春.試論創建我國環境公民訴訟制度.法治論叢.第19卷第2期.2004,(3)
[4]《試論公民的環境權利》,《環境理論與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年 第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