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稀釋每股收益是反映上市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2007年開始實施的新會計準則要求上市公司考慮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影響,計算并披露稀釋每股收益指標。本文選取滬深兩市32家上市公司的稀釋每股收益指標來研究未預期稀釋每股收益與累計非正常報酬率的關系,探索分析稀釋每股收益披露的信息含量。
[關鍵詞]每股收益 稀釋每股收益 累計非正常報酬率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上市公司信息,尤其是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對證券市場規范化發展的意義越來越重要。會計盈余數據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會計信息,也是會計信息使用者最關心的信息之一。
稀釋證券的轉換影響著基本的每股收益,從而影響市盈率(基于稀釋的每股收益)。這是普通股投資分析的兩個主要指標。稀釋證券的稀釋作用,又稱淡化作用,指公司發行在外的可轉換證券轉為普通股,或流通在外的認股權證或認券(債券和優先股),認股權證一旦被用于購買普通股,將使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增加,從而導致普通股每股收益減少。盡管實際轉換或行權對稀釋每股收益的計算沒有影響,但它可能表明一種信息并對普通股價格有影響。披露稀釋每股收益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利益,有助于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文章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檢驗會計每股收益披露質量對股價的影響程度。2007年1月1日新會計準則正式實施,在披露內容方面,《企業會計準則第34號——每股收益》要求,既要計算和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又要考慮存在具有稀釋性的潛在普通股情況下,計算和披露稀釋的每股收益。新準則規定,“潛在普通股,是指賦予其持有者在報告期或以后期間享有取得普通股權利的一種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包括可轉換公司債券、認股權證、股份期權等。”投資者希望根據新信息不斷評估證券的內在價值以確認是否可能通過交易獲得經濟利益。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探討我國上市公司稀釋每股收益信息的披露與股票非正常報酬率的關系,揭示財務會計信息在我國證券市場中扮演的角色。
二、文獻回顧
1968年,Ball and Brown通過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從1946年到1965年年度會計盈利信息披露前12個月到后6個月的股價進行經驗研究,他們發現會計盈利變動的符號(即盈利與虧損)與股票非正常報酬率變動的符號之間存在顯著的統計相關性。
趙宇龍(1998)是國內第一篇運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對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章。該文借鑒了Ball and Brown(1968)的研究方法,通過對上海股市123家樣本公司從1994年到1996年共369個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周的股票非正常報酬率的符號與當年未預期會計盈余的符號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
薛爽(2001)以1998年和1999年發行A股股票的預虧公告作為研究樣本,首次對預虧公告的信息合量進行了實證檢驗,并得出預虧公告具有顯著的信息含量。郭菁(2002)以2000年和2001年公布過中期預虧、預警公告公司的中期報告為樣本對預虧、預警公告的市場影響進行了檢驗。魏明海(2005)從盈余質量、價值相關性、及時性、可比性、披露質量和透明度六個側面回顧了會計信息質量的經驗研究。
三、研究假設與檢驗設計、
本研究檢驗考察上海和深圳32家樣本公司在2008年會計年度的稀釋每股收益披露前后幾周內未預期稀釋每股收益與累計非正常報酬率之間的關系,如果年度信息的披露能夠向證券市場傳遞新的信息,上述兩種符號之間應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相關性。
研究中使用的數據全部來自上交所、深交所年鑒、月報和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等權威的公開出版物,具體包括樣本公司從2007年到2008年2個會計年度的會計盈余數據、各年年報公布日期,股價。
四、模型建立
1. 未預期稀釋每股收益的確定:未預期DEPS=-,j=1,2,3,……32
W=2008
其中,=j公司w年度稀釋每股收益,為w-1年度稀釋每股收益
未預期稀釋每股收益的符號有3種情況,即(+,-,0),本文指研究(+,-)兩個投資組合,另外本研究使用的數據考慮了某會計年度發生的配股、送紅股、派現金股利等會導致前后兩個年度的每股收益不可比的情況。
2. 累計非正常報酬率的確定
正常報酬率用市場模型確定某只股票在第M天的正常報酬率:R=C+br+a
用上面模型估計的b預測年報公布后的正常報酬率,用ER表示
非正常報酬率AR的確定:AR=R-ER
累計非正常報酬率CAR的確定:
CAR=(N表示樣本點,m表示第m天)
五、實證分析結果
1. 未預期稀釋每股收益與累計非正常報酬率的關系
從圖中可以看到,對于好消息的發布,即未預期每股盈余>0,累計超額回報率CARR基本呈現出了一個上升的趨勢。從第-11天開始,CAAR出現了一個顯著的上升趨勢,但這一趨勢在第-9天開始趨于平穩,直至第十天才又開始新一輪的快速增長。這一方面表明可能是由于公司提前泄露了消息,使得市場上的投資者提前“消化”了預期盈余大于0的“好消息”,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市場對于盈利中的“好消息”反應遲緩,對公司盈余的預期能力并不強,難以從較早的時點進行無偏預期,近在公司年報公布的第十天CAAR開始有明顯的上升。
而對于壞消息的發布,即未預期盈余<0,累計超額回報率CAAR理論上應出現一個顯著的下降趨勢。但在圖中卻發現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雖然在“壞消息”發布日這一上升趨勢有所放緩,但在其后又繼續了這一上升態勢。這一結果進一步說明,我國的資本市場仍然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對于公司中所發布的EPS信息,市場中的投資者并沒有對其做出應有的反應,此外,這一現象也可能與我國2008年股票市場非理性投機、莊家刻意操作有關,從2007年開始,股票市場在經歷多年熊市后迎來大牛市,投資者投資熱情高漲、投機套利心理嚴重,由于股票市場中的業績不良股份、小盤股更易被操作進而謀求高額套利,因此,這類股份公司受到了莊家的格外青睞,甚至出現了投資者盲目追捧ST類股份導致其漲停的現象。因此,市場這類非理性預期行為也是導致UPS為負的公司累計超額回報率變動異常的原因。
2. T檢驗
圖10表示將2008年樣本按照未預期收益(UEPS)的符號形成的兩個投資組合與股票累計超額收益率之間的關系。表10表示這兩個投資組合在(-20, 20),(-10, 10),(-5, 5),(-1, 1)四個區間的累積超額回報率的均值與T檢驗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未預期盈余為負號的投資組合可以獲得的非正常報酬率要明顯高于未預期盈余為正號的投資組合,這與本文的預期相悖。這說明市場在2008年并不能有效地區分不同性質的會計盈余數據,進而使股價對這些信息做出正確的反應。同時,從表中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在四個時間區間內,UEPS 為負的公司累積超額回報率的均值要大于UEPS 為正的公司,而且這一差異在四個區間內均顯著地異于0,這進一步地說明了在2008年,我國的資本市場并不是半強勢有效的,投機因素在當年可能是影響各公司股價的主導因素。
六、結論
研究表明,在我國證券市場上,未預期會計盈余的符號與股票非正常報酬率的符號之間存在統計意義的顯著相關,證明了會計盈余數據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設。我國的證券市場正被注入一種基于資本本性的理性投資力量,但是由于各種歷史和制度的原因形成的那些不符合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弊病依然存在,對證券監管和其他領域的經濟改革形成挑戰。
2007年開始施行的新會計準則在與國際慣例接軌方面邁出了一大步,盡管如此,與投資者決策相關的信息仍沒有擺在核心的和首要的位置,給投資者使用會計信息制造了或明或暗的障礙。最近幾年,我國財政部、中國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努力,為我國的會計系統發揮信息服務功能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條件。
另外,本研究的結果不支持我國證券市場具有半強式效率的假設,稀釋每股收益指標對股票價格的預測能力不強,新會計準則要求在年報中披露稀釋每股收益指標不具有與股票價格相關的信息含量。這種研究結果可能是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樣本量較小,也有可能是大多數公司按新會計準則計算的稀釋每股收益與基本每股收益一致,投資者沒有太多關注。
參考文獻:
[1]Ball.R..J. and P.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utumn).1968(4):159-178
[2] Bear Stearns: Bonds II: FASB Plays Catch-Up with Market Innovations [J].2004(3):139-148
[3] 趙宇龍.會計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來自上海股市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1998(7):41-49.
[4] 魏明海. 會計信息質量經驗研究的完善與運用[J].會計研究,2005(3)28-35
[5] 丁遠,張華,張俊喜.盈余管理:公司治理新焦點[N].上海證券報2007(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