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小崗村”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逐漸掉隊。本文分析了小崗村30年來經濟發展落后的各種原因。結果表明:小崗村經濟的發展對金融具有更強的依賴性,更渴望得到金融強有力的支持。本文最后討論了從信用社和招商引資兩個大方面支持小崗村經濟的二次發展。
[關鍵詞]小崗村 經濟建設 金融支持
一、引言
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沈浩的不幸去世,讓社會再次將目光聚集到“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小崗村。改革開放初期,小崗村率先施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打破集體經濟格局,發展小農經濟,很快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但遺憾的是30多年過去了,小崗村依然處于溫飽階段,而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則實現了GDP近500億的奇跡,人均存款超過100萬元。
“大包干”使小崗村跨過“溫飽線”卻未能踏進“致富門”。30年過去了,小崗村基本上還停留在溫飽的水平。扣除國家和社會各界無償援助的因素,小崗村較“大包干”之初沒有大的變化。如今的小崗村像樣的樓房依然不多。沒有一家上規模的企業,一條柏油馬路還是為了迎接國家領導人的視察而由省里撥專款修建的。一些農民像其他千千萬萬的農民一樣在閑暇之余進城打工。不僅農民談不上富裕,而且集體經濟基本上也是“空殼”。
如果說小崗村與其他村莊有區別的話,那就是在村頭豎了一塊“中國改革第一村”的牌子,村里建了一個大包干紀念館。作為全國“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崗村,現在不可能與北京市韓村河村、上海市九星河村、浙江省花園村、云南省福保村、浙江省滕頭村等處于經濟發達省份的“明星村”相比,就是與自然資源相對貧瘠的山西省大寨村相比也已經相差甚遠。
二、小崗村問題分析
在巨大的差距面前,我們不得不思考30多年來,國家對小崗村有大力的投人,關心小崗村的人也很多。再加上小崗村基礎設施建設比鄰村好、起點高。還有自身的品牌效應,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應該成為富裕村的典型代表。
1.小崗村現狀與發展戰略
目前,小崗村下轄23個村民小組,擁有849戶、3823人,耕地面積8713畝。2003年小崗村制定了振興經濟和社會發展“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鳳還巢”和人才工程,利用在外務工經商的80多名“第二代小崗人”的人才、技術、信息和資金優勢,大力推行現代農業;目前,全村95%以上農戶都種植了葡萄,總面積達600畝,人均葡萄年收入超2000元。
第二步:以“紀念館”帶動旅游業。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自2005年6月建成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50000多人,實現門票收入100多萬元。
第三步:著力辦好工業園,實現小崗村跨越發展。2004年初,組件成立小崗村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打開了小崗村工業經濟發展之門。小崗村大學生創業園、外來人員創業園等均初具規模。
近年來,第二代小崗人通過招商引資先后辦起了小崗面業、鋼構廠、裝飾材料廠、節能電器公司等工業企業。成績十分顯著,但差距依然明顯。小崗村2007年人均達到6000元(其中來自葡萄和雙孢菇的收入要占到1/3以上,來自外出打工及非農業的收入占1/3,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小崗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僅占1/3。),比去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該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長近千元。
2.小崗村經濟發展主要問題剖析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崗村“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呢?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不夠到位,“小富即安”的思想、依賴外部的心理和只顧眼前的行為依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尚不具備有效預防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對農村投入的絕對數也是逐年增長,但受物價上漲尤其是農資價格快速上漲等因素影響,農民真正拿到手里的實惠很少;當年小崗村土地分的徹底,且集體經濟基礎薄弱,難以為土地的流轉和整理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導致農田改造的進度比較緩慢,尚需更多的外部資金支持。
以上原因都很重要,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就小崗村現狀而言,發展農業產業化(小崗雙孢菇生產園區、優質葡萄示范園、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以及生豬繁養場和龍蝦養殖場等“三園兩場”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自給能力明顯不足;同時,大多數農戶經濟基礎薄弱,經營項目單一,農民貸款特別是用于農業發展的流動資金貸款非常困難。
這樣的狀況決定了小崗村經濟的發展對金融具有更強的依賴性,更渴望得到金融強有力的支持。而農村金融因資金總量有限,資金的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且投放比例和支持的對象傾斜度又有所區別,加之政府在政策上缺乏必要的引導與支持,導致了金融對“三農”支持的力度不夠,這不能不成為小崗村農業、農村、農戶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加大小崗村經濟建設金融支持的對策和措施
1. 小崗村金融支持的對策和措施
(1)充分利用小崗村農信社
①現階段小崗村農信社作用有限
小崗村農信社原來是獨立法人,全縣統一法人,聯社在授權之下具體地操作和辦理業務。改革后,小家變大家,聯社是一級法人。根據國家政策規定,農信社的資金只允許面向“三農”貸款,不允許向企業進行貸款,因此,小崗村農信社的貸款業務主要是支持“三農”、投向“三農”。其中,小額農戶貸款占55%;個體戶短期貸款約占40%左右,如農戶購買聯合收割機、小型農用車等機械性設備。但在開展信貸的過程中,小崗村農信社作用卻受到極大限制,主要表現在:
1)盡管國家政策層面要求辦理抵押貸款,但由于農民的住房不易變現,除街道農民辦理房產抵押的外,目前發放的主要是信用貸款。如果農戶貸款的數額較大,則需要信用擔保即聯保。信用聯社通過還款記錄(即是否提前或到期還款)及貸款檢查來評定農戶的信用等級。基層聯社最高為5萬元,為控制風險,超過5萬元貸款的,需報到縣聯社授權。
2)盡管國稅與地稅等稅收的減免,將所減免的稅收存放在信用社積累是國家對信用社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目前只允許基層信用社發放最高貸款額為5萬元,如果有農戶想采用承包上千畝地進行現代農業生產而需要較大數額的貸款,基層信用聯社所提供的幾萬元是滿足不了農戶的發展需求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信貸的發展會產生一些抑制作用,對農戶發展的積極性也同樣會有某種程度的挫傷。
3)如果小崗村農信社要發展大型農村合作組織,成立農村合作銀行,則靠吸收農戶存款和自身積累的話,各方面資金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的。
②解決對策建議
盡管對基層聯社的信貸額度授權最高為5萬元是為了控制風險,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層聯社都需要采用統一的授權額度的。可根據不同聯社的不同情況來進行授權,采取區別對待的方法。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其農戶是有較大發展現代農業的貸款需求的,在控制信貸風險的基礎上,在擁有一定的能滿足農戶需求的信貸數額授權的基礎上,積極地為“三農”服務。
中國銀監會在2006年2月底召開的“全國農村信用社工作會”上把農村信用社改革方向定位為:堅持市場化、商業化取向,爭取用5-10年時間分期分批逐步過渡到符合現代金融企業要求、有特色的社區性農村銀行機構。按照這一改革定位,小崗村農信社可從靈活持股份額、制定有差別優惠貸款政策、創新資本金補充渠道等幾個方面建立和完善資本金補充渠道,以適應改革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2) 加強招商引資,推進工業發展
小崗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先驅,是改革的“圣地”。在經濟建設中,小崗村的政治優勢不容忽視,應充分發揮出小崗村的品牌優勢,利用“小崗村”品牌的無形資產(小崗、小崗村、大包干等都被他人注冊商標),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以引進外方資金和先進技術等來村興辦企業,從而帶動小崗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首先,要引進外資,必須找到抓手和切入點。對于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的小崗村來說,必須打好村內“大包干”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牌,積極發揮紅色旅游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品牌效應,依托“大包干”紀念館,打響“全國十大名村”、“全省鄉村旅游示范點”品牌,與鳳陽縣內的明皇陵、韭山洞等景點連線、捆綁推介(可以以此爭取鳳陽縣和滁州市的財政支持),大力發展以紅色旅游基地和觀光生態農莊相結合的旅游業。
俗話說“無工不富”,現在的小崗村還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村莊,幾乎沒有自己的企業。但對于現階段的小崗村來說,發展工業一沒有資金,二沒有資源,三沒有區位優勢,企業在發展初期遇到會非常大的困難。做大做強紅色旅游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品牌效應,為小崗村工業做廣告、拉贊助。
其次,投資的規模與數量離不開優越的環境與項目。小崗的農民可以按照企業的需求提供穩定可靠、價格低廉的原料,實現紅色旅游附屬品在當地進行深加工。同時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建好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對區域內的特色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建設地區性原料基地,應以企業需求為坐標,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資金、品牌、信息、技術、市場和管理優勢,以產業經營理念和方式擴建原料基地,應擴大資源配置范圍,對同類產品的生產加強跨區域合作,增大區域內資源規模,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支持。
再次,要充分發揮小崗村與華西村、長江村在戰略合作,加快招商引資步伐,以優厚的待遇(從稅收、行政、用地等多角度提供便利)吸引華西村、長江村的優勢企業、企業家、村民到小崗村工業園投資辦廠。
最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于小崗村來說也是以此千載難逢的機遇。小崗村必須積極整合資源,向鳳陽縣政府、滁州市政府、安徽省政府尋求財政和政策支持,引進長三角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超前的大型企業把小崗村及其周邊散、小、弱的企業整合發展成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集團(優先扶持壯大小崗村的葡萄生產、養豬業、苗木產業等),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經營,可以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
2.金融支持重點產業和方向分析
(1)特色農產品——葡萄。由于小崗村特殊的地理特點(高崗地,日照時間特別長),適合優質葡萄大面積種植,是老百姓致富的一條好路子。
(2)旅游市場。歷史與大自然賜予了小崗村以及它所在的鳳陽縣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被史學界譽為“東方巴比倫”稱號的壯美的明朝中都城遺址,宏大森嚴的明皇陵,朱元璋出家禮佛的龍興寺,華夏都城中規模最大、氣勢宏偉的鼓樓,韭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江北第一洞”——韭山古洞等等,尤其是紅色旅游業——“大包干”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3)苗木產業。可以利用自己的交通便利和豐富的苗木資源,重點發展城市綠化用的優質苗木生產。因為我國的城市化正在起步,城市綠化市場巨大。
(4)發展養豬業。因為小崗村有這個基礎。而且國內有通過畜牧養殖帶動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希森模式。但是也必須注意幾個要點:要防止動用耕地,形成失地農民;養殖小區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防止糞便污染;發展規模化、產業化、一體化養殖,規避市場風險。
(5)辦好工業園。小崗村要發展,不能只看到農業和旅游業,應該走發展工業的路子,充分發揮安徽省專門審批的2平方公里小崗村工業園。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利用招商引資和優惠措施把這個來之不易的工業園區武裝起來,但是這里一定要注意協調工業與小崗村農業、旅游業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傅崇蘭.中國城市發展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鮮祖德.中國建制鎮研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姜長云.城鎮化與“三農”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3(2):26—28.
[4]孔祥智.制度創新與中國農村城鎮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5]黃固建.新農村建設中新型鄉鎮企業發展的探討.鄉鎮經濟.2007.08.
[6]何東坡.我固鄉鎮企業發展的狀況及對策.集團經濟研究2007.09月下旬刊.
[7]馬成林.新農村建設中鄉鎮企業發展路徑的新探討.農業經濟.2006-12.
[8]黃冠雄.方偉陽.探秘“小崗之變”[N].新安晚報,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