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政部于2006年2月頒布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以下稱為新存貨準則)在原存貨準則基礎上對企業已售存貨的跌價準備的結轉作出了新的規定,本文擬從新舊準則對比的角度就這一規定在實務中對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存貨準則 存貨周轉率 營業毛利率 成本費用利潤率
財政部于2006年2月頒布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的新存貨準則對企業各項存貨的取得、發出及期末計量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存貨作為企業重要的流動資產,能否對其進行正確的會計處理直接影響到企業財務報表中相關項目的金額大小,進而影響到主要財務指標的分析。
一、新存貨準則對存貨跌價準備結轉的會計處理的規定
新存貨準則第19條對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及轉回的會計處理作出了規定“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當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同時,在《企業會計準則講解》中進一步解釋“對已售存貨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的,還應結轉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沖減當期主營業務成本或其他業務成本。”而按照原存貨準則的規定,對已售存貨的跌價準備,結轉時應相應地沖減管理費用。這兩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雖然不影響企業當期的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但卻直接影響了企業的主要財務指標,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出不同的會計信息。現舉例說明:
例:某企業2009年末存貨余額為400萬元,2010年末存貨余額為600萬元,其庫存商品的經濟業務相關資料及新舊準則的會計處理如下:(假設不考慮所得稅影響)
從本例中可以看出,新舊存貨準則在會計處理上的主要區別體現在對已售存貨的跌價準備的結轉上。原存貨準則對應計提跌價準備時的渠道結轉時沖減管理費用,而新存貨準則沒有對應計提時的渠道相應沖減資產減值損失,而是沖減主營業務成本。兩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雖然不影響企業當期的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但對評價企業運營能力和獲利能力的主要財務指標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
二、存貨跌價準備的會計處理對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的影響
1. 對企業運營能力指標的影響
(1) 對存貨周轉率的影響
存貨周轉率是衡量企業在生產經營各環節中存貨運營效率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該指標越高表明存貨變現的速度越快,周轉額越大,資金占用水平越低。因此,企業需要通過分析存貨的周轉速度,完善對存貨的管理,在既不因存貨儲存不足而增加缺貨成本,也不因儲存過度而增加儲存成本的基礎上降低資金占用水平、保持存貨的結構合理。在上例中(假定不考慮其他存貨),按照原存貨準則的會計處理,該企業的存貨周轉率=
(2) 對存貨周轉期的影響
存貨周轉期同樣是衡量企業存貨周轉速度、運行狀況和管理水平的一個財務指標,是存貨周轉率的反指標,反映存貨周轉一次所需要的天數。周轉天數越少,表明存貨在生產和銷售各環節所占用的時間越短,存貨運營能力就越強。在上例中(假定不考慮其他存貨),按照原存貨準則的會計處理,該企業的存貨周轉期為360/0.2=1800(天);按照新存貨準則的會計處理,該企業的存貨周轉期為360/0.16=2250(天)。
由此可見同一企業的同一經濟業務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下計算出不同的財務指標結果。筆者認為,作為流動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存貨的質量和流動性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流動比率,進而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新存貨準則下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時計入資產減值損失,結轉時卻沖減主營業務成本(或其他業務成本)的這一會計處理方法使得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結轉渠道不對應,違背了一致性原則,造成存貨周轉期被延長,甚至會影響到企業根據存貨周轉率和周轉期所確定的營運資金的需要量和存貨的再訂貨點。因此,對存貨跌價準備的會計處理應遵循原存貨準則的思路,計提時計入資產減值損失,結轉時也應沖減資產減值損失,以保證計提和結轉渠道相對應,以便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出更為準確的存貨周轉率和存貨周轉期。
2. 對企業獲利能力指標的影響
(1) 對營業毛利率的影響
營業毛利率是評價企業獲利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反映營業收入中所含的利潤水平,是企業利潤形成的基礎。毛利率表明每一元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后可用于抵補各項期間費用和形成盈利的能力。其計算公式為營業毛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如果毛利率過低則表明企業沒有足夠的毛利額,補償期間費用后的盈利水平也就不高,甚至有可能無法彌補期間費用形成虧損。同時,營業毛利率也是企業對商品進行定價時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在上例中,按照原存貨準則的會計處理,該企業的營業毛利率==—11.11%;
按照新存貨準則的會計處理,該企業的營業毛利率==11.11%。
兩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讓同一企業的營業毛利率相差甚遠,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按照新存貨準則的會計處理,營業毛利率的分子從數值上來看相當于是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已售存貨所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即營業收入一存貨可變現凈值,由于存貨可變現凈值=存貨估計售價-估計完工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所以,在新存貨準則下企業的營業毛利率必然為正數。筆者認為,這樣計算所得的營業毛利率指標已經嚴重失真,不能真實反映企業每一元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后有多少錢可以用于抵補期間費用并形成企業的盈利,這樣一來營業毛利率作為衡量企業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就失去了本來應有的價值。同樣,以這樣的營業毛利率作為企業定價的參考指標顯然會誤導決策層作出錯誤的定價決策。
(2) 對成本費用利潤率的影響
成本費用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時期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該指標表明企業每支出一元成本費用后可獲得多少利潤,體現了經營耗費所帶來的經營成果。其計算公式為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該項指標越高,利潤就越大,說明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在上例中,假設其他成本費用不變,如果遵循原存貨準則的會計處理思路,對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時計入資產減值損失,結轉時也沖減資產減值損失,則該企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保持不變;如果按新存貨準則的會計處理,結轉已售存貨的跌價準備時沖減主營業務成本則會導致成本費用利潤率升高。筆者認為,后者的會計處理所披露的企業的獲利能力信息是不真實的,它所提供的關于耗費與所得之間的關系在指標上虛增了利潤,這將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三、結論
綜合上述分析,盡管新存貨準則對于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結轉的會計處理能讓企業利潤表中的資產減值損失項目中的存貨跌價損失與期末存貨余額相對應,但這樣的會計處理卻會人為地降低營業成本,導致據此所計算的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期、營業毛利率及成本費用利潤率等衡量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主要財務指標失真。所以,筆者認為,結轉已售存貨的跌價準備時應該對應計提時的渠道相應沖減資產減值損失以恢復企業的真實毛利,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相關的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 [M].人民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 [M].人民出版社,2006.
[3]汪洋.企業獲利能力分析指標淺析[J].企業家天地,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