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加入WTO九年了,中美經貿關系中的一些老問題如最惠國待遇、市場準入等已得到了解決或不再被過多地關注,但是另一些問題卻逐漸升級為雙邊貿易摩擦的新焦點。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中美貿易現狀和焦點,發現在美國總體貿易逆差居高不下并且持續增加的背景下,分析中美經貿關系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來說明面對新機遇,采取怎樣的貿易對策來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和摩擦及對中美貿易的未來作出發展預測。
[關鍵詞]貿易摩擦 現狀 原因 影響 解決機制
一、引言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864億美元,同比增長44.8%,其中:出口2040.8億美元,增長31.4%;進口1823.2億美元,增長63.6%,美國現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然而,中美貿易摩擦始終是兩國揮之不去的問題之一。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
迄今為止,中美經貿關系取得了長足發展。巨額順差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但貿易摩擦也隨之增多,并呈現出擴大化、復雜化、多樣化趨勢。
1.反傾銷調查層出不窮。反傾銷已成為美國對中國頻繁使用的貿易保護工具。
2.反補貼案件逐漸增多。2005年7月美國眾院通過了在對中國商品征收反補貼的《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此后反補貼案件逐漸增多。
3.技術壁壘花樣不斷。技術壁壘作為一種外源性限制措施,成為美國限制中國產品出口,保護本國產業的銳器。
三、中美貿易摩擦的焦點
1.反傾銷。這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傳統形式
2.知識產權。這也是中美貿易摩擦中的老問題。
3.人民幣升值。自2002年底以來,美國就一直要求人民幣升值。美國提出的所謂“2007年公平匯率法案”就是一個實例。(參見圖1 和圖2 )

4. 反補貼。2005年7月2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在對中國實施反補貼措施的《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為對中國進行反補貼提供了法律依據。
四、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
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中國對美出口存在顯著差距,這是造成中美貿易差額不斷激增的主要原因。(參見圖3)

1.美國方面
(1)經濟低迷與新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 。近年來,美國經濟的低迷與中國的“和平崛起”形成強烈反差。歷史經驗表明,貿易保護強弱與經濟發展狀況有一定聯系,因此只要經濟衰退,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就會重新抬頭,并會采取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手段,中美貿易發生摩擦不可避免。
(2)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舉行過三次美國總統大選,每逢大選臨近,兩黨總統候選人就會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各種問題顯示強硬立場,發表頗具貿易保護色彩的言論,因此中美貿易摩擦會隨著美國大選而呈現周期性變化。
(3)遏制中國發展是美國全球發展戰略的目標之一。中國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決定在其強大后必然與美國的全球利益發生沖突。因此,美國總是尋找諸多借口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美貿易摩擦也就此不可避免。
2.中國方面
(1)外貿依存度過大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導火線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指標,一般用年進出口總額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來表示。世界銀行認為,中國外貿依存度已趕上了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中國經濟開放已取得顯著成就。
當然,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也伴隨著一些風險。所以,一旦美國挑起貿易爭端,中國只能被動應付。
(2)出口商品結構低下,出口市場范圍狹小 。(參見圖4)普雷維什-辛格的貿易條件惡化論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初級產品需求彈性較小,而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品需求彈性較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初級產品的需求縮減,價格下降快,所以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會不斷惡化?,F階段我國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為勞動密集型和附加值較低的一些加工工業,這些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極易引起美國的警惕,導致我國出口受阻。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海關月度統計整理繪制
(3)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時,承諾了“非市場經濟地位 ”、“特別保障條款”等不利條款,使我國企業在貿易摩擦中處于較弱的防護狀態。此外,我國企業自身防護意識差,預警機制不完善也加重了在貿易摩擦中的損失。
五、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
1.由貿易不平衡問題引發的貿易摩擦擴大了美國國內 “中國威脅論”的市場。
2003年美國制造業協會發布的《對華貿易對美國制造業的影響》的報告,由此引發的“中國威脅論”在美國市場的泛濫,進一步導致了美國對中國經濟強大的防范心態的擴散。
2.中美貿易摩擦反映了當前中美經貿關系的嚴重不對稱性 。由美方主動挑起、中方被動應戰的貿易摩擦,反映了當前中美經貿關系嚴重不對稱的現實,這種不對稱仍是今后一段時期影響雙邊經貿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
3.貿易磨擦具有“溢出效應 ”,貿易摩擦的加劇往往波及政治領域,從而給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帶來新的壓力。
從長遠看,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必將影響到政治領域,而政治關系一旦走壞,摩擦就會增多,成為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重大障礙。
六、中美貿易摩擦的解決機制
1.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提升出口產品結構。按照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一個國家應發展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從而和在此種產品生產上不具比較優勢的國家進行貿易,這樣雙方都可獲利。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應生產并出口本國相對要素密集的產品。
因此,我國政府應大力扶持、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從而盡快擺脫長期處于低附加值的國際分工地位,逐步向高層次、高技術產業不斷推進和升級。
2.大力發展“內需型經濟”,逐步改變過度依賴外需的局面。發展內需型經濟要求結構深化,變投資和出口為消費,尤其是培育和擴大包括住宅,汽車等耐用品消費,信用消費,負債消費等新內需結構,以內需為主逐步延伸擴展到外需,并努力促進外需能力的不斷轉型升級。
3.加快“走出去”步伐 。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可分幾個階段進行:一是未來五年至十年的起步階段,主要目標是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和建立適合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對外投資模式和管理體制,投資領域主要是國內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二是未來20年的穩步發展階段,主要目標是初步建立國際化的生產體系,逐步培育起國際化的綜合物流和金融運作能力。三是在更長時期內發展全球生產體系,形成一批有全球競爭實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和企業。
4.慎重應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與匯率機制問題 。增加反映市場供求變化的靈活性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但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必須慎重,應選擇就業壓力較小,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市場相對平穩的時機改革。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及外匯交易工具,培育企業的匯率風險意識,為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調整創造條件。
七、結語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用經濟模型證明,一個國家與另一國家的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如超過GNP的1.5%,兩國之間會發生“激烈摩擦”;如超過2%就會引起報復措施;如對一國的貿易順差超過該國貿易額的25%~30%,那就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成為政治問題。根據比較利益原則,中美兩國通過貿易,可節約本國資源,優先發展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最大限度獲取資源轉換效應。
今后,美貿易摩擦顯然會愈演愈烈,但形成對抗的可能性不大,中美雙方更可能是在貿易摩擦中相互諒解、相互妥協,最終各自讓步。中美貿易繼續發展、持續增長的基本趨勢將不會改變。
參考文獻:
[1]尹承德.中美雙邊貿易發展趨勢.中國經濟時報[J],2007年4月
[2]宋泓.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幾點不同解讀.國際經濟評論[J],2007,(4).
[3]馬聰.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方法.商業文化[J],2008,(12).
[4]湯閱弦.論中美經貿關系中的矛盾和共同利益[J].2008年5月
[5].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
[6]中國海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