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濕地是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之一。城市濕地面臨著面積銳減和環境污染等威脅,無法發揮其功能和作用。本文以杭州西溪濕地為例,分析西溪濕地現狀,結合其優勢資源,解決目前所處矛盾,實施西溪濕地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城市濕地建設中進行合理規劃,保留其文化和物種的特色性,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城市濕地建設,為城市濕地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濕地 城市濕地 可持續發展 西溪濕地
一、前言
濕地是地球上主要的地球資源,國際上通常把濕地、森林和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它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有著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城市濕地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可持續生存的一部分,同時是推動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城市濕地可以豐富物種多樣性,增加生態景觀異質性,完善濕地生態結構的完整性,可以維持城市生態安全。城市濕地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態休閑、科研教育、環保教育的場所。發展城市濕地建設不僅可以恢復人類生存環境的完整性,還可以為城市發展帶來經濟效益。適度開發旅游濕地能夠為周邊土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由于城市迅速發展使得城市濕地面積銳減,環境污染嚴重使得城市濕地內的水污染嚴重,環境破壞。因此城市濕地的恢復與重建是目前所需要實施的,而城市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對城市發展來說有重要意義。
西溪濕地被譽為杭州的“城市之腎”,其獨特的次生濕地景觀格局對杭州城市發展起促進作用和制約作用。對杭州生態環境正面影響較大,但如今受到嚴重破壞。因此通過對西溪濕地的研究,解決西溪濕地現有矛盾,并提出相應的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二、城市濕地與可持續發展
根據《拉姆薩爾公約》中提出的定義,城市濕地包含的范圍很廣,具體規定為:“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域”。孫廣友等人在《城市濕地研究進展》定義為:分布于城市(鎮)的濕地稱為城市濕地,其中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各類濕地。
濕地具有調節徑流控制洪水、凈化水質、控制污染、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作用,同時還是物種基因庫,具有多樣化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但濕地也有其生態的脆弱性,過度開發會導致濕地本身無法承受其負荷。
城市濕地可持續發展是指城市濕地以自然生態為基礎,采用各種手段對濕地進行保護、建設、管理。在其系統可承受負荷的條件下進行濕地旅游或其他方法,并在不同區域根據時間和相應的政策進行相應的合理的管理。
三、城市濕地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濕地是人類文明生存和發展棲息地,是人類城市相對發展的前期物質基礎和環境基礎。因此濕地對城市的形成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濕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規模。
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而城市濕地由于其本身的生態脆弱性和對環境敏感度,極易受到人類的干擾而使生態功能退化,進而喪失。甚至由于環境問題而給城市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目前城市濕地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城市化迅速擴張,城市濕地面積銳減
由于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因此城市用地面積急劇增加。同時,由于對濕地的認識不夠重視,使得城市濕地銳減。
2.環境污染嚴重導致濕地同樣污染嚴重,濕地景觀喪失。
由于對環境的不重視,城市發展突破了環境承受的負荷。環境污染嚴重,其水資源污染通過其他地方而聚集在城市濕地。生活垃圾也不斷地往城市濕地蔓延,最終超過城市濕地自身的調節能力,這也是城市濕地污染的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垃圾及水污染而使得城市濕地景觀受到嚴重污染,甚至喪失了其景觀作用。
3. 開發濕地旅游超過了城市濕地的負荷。
這幾年大力發展旅游業,城市濕地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很多人前往,同時,城市濕地一般處于城市交通方便之處,于是成了城市居民所首選的場地之一。人們大幅度干擾城市濕地其自身的運轉和制定不合理的開發政策給城市濕地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超過了城市濕地自身調節系統的承載能力。
4. 城市濕地資源衰退,生物多樣性受損,城市濕地的生態及社會服務功能減弱。
由于環境污染嚴重導致城市濕地環境污染,從而使濕地內很多生存物種無法存活,其資源便大幅下降,物種銳減,植物無法存活,魚類死亡,鳥類的棲息地喪失,生物環節喪失。植物無法和從前一般多樣化。濕地的生態功能減弱。由于環境惡化,漁業、農業等產量減少,因此社會服務功能相應減弱。
四、 杭州西溪濕地優勢資源
杭州西溪濕地位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北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動植物資源豐富。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是一個罕見的城市次生濕地,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純樸的自然景觀、厚重的文化積淀,曾與西湖、西冷并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1.地理位置優越
西溪濕地位于杭州市區西北部,歷史上的西溪濕地指西溪河流經的留下——古蕩河段兩岸寬闊地帶,南至老和山——靈峰山——北高峰——龍門山——小和山山脊線北側坡麓,北到余杭塘河以南——五常——蔣村鄉帶水網平原,面積60k㎡。現在的西溪濕地(120°0′26″~120°9′27″E,30°3′35″~30°21′28″N)總面積10.06k㎡,指東起紫金港路綠帶西側,西至繞城公路綠帶東側,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行政區域屬西湖區蔣村鄉及余杭區五常鄉部分。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方便。
2.自然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
西溪濕地屬于“自然——人工復合型濕地”是以魚塘為主,河、湖漾、沼澤相間的次生濕地。目前已沒有原生濕地景觀,由長期的江南漁桑農業逐步以漁業、農耕業為主;區內水面率高達50%以上。陸地綠化率高達85%以上,保留了很多原生樹種,后種植上了鄉土樹種,并且有很多果樹和特色樹種,呈現出自然地生態景觀。自然環境呈現于杭州其他地方的不同,自然純樸。 物種也相當豐富,是大量鳥類、魚類的棲息地,并有許多特殊物種。
3.歷史文化悠久
西溪濕地的歷史,可追溯至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歷經東晉發現、唐宋發展、清全盛、民國衰落、解放后廢棄的過程,西溪濕地是 “越劇首演地、詞人圣地、《水滸》孕育地、文人逍遙地,還有河渠行舟、碧潭網魚、竹林挖筍等民俗,極富江南水鄉的田園氣息。
同時有很多文人墨客為其留下了詩詞書畫。如蘇軾、米帶、張岱、厲鸚、郁達夫、徐志摩、黃賓虹等。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為西溪濕地增添了意蘊美,使得西溪濕地更具其特定的文化內涵。
五、西溪濕地面臨其他因素的影響
1. 房地產開發
西溪濕地風光秀麗,景色幽美,生態條件優越且地理位置優越,離市區近。從上世紀的90年開始,尤其是2000年開始,由于杭州市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和房地產活動密切相關,吸引了很多房地商前來投資。很多樓盤建在西溪濕地邊上,更將樓盤直接建立在整個濕地的中央區域,如“大華#8226;西溪風情”和“華立#8226;江南水鄉”。其內核的生態景觀特色由于居住功能而帶來的基礎設施和商業開發等而改變,甚至對濕地的風景資源、生態環境和歷史保護帶來了嚴重的破壞。閑林、五常一帶的濕地功能開始退化,生態資源遭受破壞,如大片植物、水資源等遭受破壞,鳥類不在光臨此處和魚類等水中生物缺少棲息地。
2. 周邊養殖業、工業
西溪濕地保護區涉及蔣村鄉的王家橋等9個行政村, 西溪的村民以養殖業為生,將大量畜禽糞便和污水未經處理或僅簡單處理就隨意排放,使得水質受到嚴重污染,濕地內蘆葦的經濟效益不高,于是改為種桑,更使得蘆葦的凈化水質的功能得不到發揮。同時,當地的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水都是就近無序排放,造成了局部地區的農田被毀、漁塘受損、河道淤積和嚴重污染,給濕地來了嚴重的傷害。
隨著杭州城市化的快速擴張,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周邊地區工業以建材、機械、汽配和服裝加工為主,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使得大量工業污水無法納入到城市污水排放系統,而是直接進入西溪水系中,使得西溪濕地水質受到嚴重污染。水中含有多種重金屬,使得水生物等無法生存。
3.教育用地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與2000年開始建設,2004年2月開始對浙大紫金港西區進行詳細規劃,從而開始了更大的向西擴張。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有8萬師生員工,形成了強大的發展驅動力,必將影響到南鄰的西溪濕地。蔣村地區控規顯示在未來10年或者20年內,蔣村地區將建成 “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配套設施完善的城市新區,浙大紫金港校區的主要配套服務基地”。意味著蔣村將大幅向南擴張,因此西溪濕地將會受到的威脅。
4. 周圍居住
西溪濕地區內現狀以農業為主,城市化水平較低,市政、公建等配套設施水平低下,蔣村以商住區、工業園區居民為主,蔣村與五常的交匯區域則為農民居住的簡易農宅,外表簡陋,與濕地文化相沖突,城市繞城公路切斷了濕地內生物循環的連接線路。居住農民隨處亂扔生活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并且填埋濕地、侵占水體的現象比比皆是,使得西溪水系的遭受更嚴重的破壞。
西溪濕地受到杭州城市化得迅速發展的干擾,景觀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杭州是一個適宜居住的旅游城市,而西溪濕地景色宜人,且保護區生態效益的催化,城西成為繼西湖之后住宅開發的又一熱點。
5. 小結
杭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西溪濕地的面積銳減,工業迅速發展,人們的環境保護問題意識薄弱,使得環境污染嚴重,進而濕地內水污染嚴重,由于周圍居民對濕地概念意識不清,使得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對未來的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六、西溪濕地可持續發展策略
面對以上西溪濕地所面臨的問題,我們應該提出解決方案,保護和修復西溪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和優美的生態景觀,再現生態西溪。提出西溪濕地相應策略,實施西溪濕地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目標,和諧最大化的發展西溪濕地。以下為西溪濕地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合理對城市土地利用進行規劃,調整和改善西溪濕地公園周邊土地利用狀況,加強濕地與城市其它生態斑塊的連通性。
在城市的規劃的時候,根據不同時間不同地區進行相應的利用,目前應控制和減少房地產的用地。西溪濕地作為杭州“旅游西進”的重要方向,其開發應該建立在“生態優先、保護第一、合理”的基礎之上。同時,西溪濕地作為城市重要生態斑塊,考慮到整個杭州市的綠地規劃系統,應將其西溪濕地通過道路和水路生態廊道與其他生態斑塊進行連接,實現城市生態化。
在對西溪濕地的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和協調濕地與其周邊的區域的關系,應調整區域土地利用狀況,設置相應的緩沖帶,減少周邊人為活動對濕地公園的干擾;同時修補和增加各種生態廊道,使濕地內與周邊區域的物種和能量進行交流,增加濕地公園與外部生態景觀的連接度。
2.治理水污染,嚴格控制各種污染物直接進入水體,采取相應方法改善濕地水質。
首先,將城市濕地附近的污染企業遷出,其它生產生活污水應通過專用通道排放到污水處理廠,尤其是控制濕地周邊的生活污水,切斷西溪濕地的主要污染源,避免濕地內水體進一步惡化,使其盡快回復水網系統;其次,嚴格控制旅游人數,降解污染物,能夠較好的對西溪濕地進行保護;同時,應該提高周圍居民的保護環境意識,尤其是對濕地的意識,對濕地內的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3.擴大西溪濕地保護區域,加強對生物的保護,尤其是特殊物種。
西溪濕地在早期建設中,引入一些外來物種,使得原先的生態結構發展改變,甚至使得外來物種瘋狂蔓延,如鳳眼蓮等,對此類外來物種應該加強管理。西溪濕地曾具有物種多樣性,是杭州市的物種基因庫,對珍稀魚類、鳥類和其他重要的水生或陸生動物棲息、繁殖場所以及進行重點管理,確保其生態環境處于正常狀況。在西溪濕地的建設過程中應采用大量的鄉土樹種或草本,對其進行植被恢復,體現生物多樣性,優化植物配置。
4.合理規劃西溪濕地,完善內部結構,恢復濕地自身系統,并優化西溪濕地生態、人文景觀。
對于西溪濕地是一個人工---自然濕地,池塘分布廣泛,但相同率較高,而且斑塊碎化程度較高,不同斑塊之間缺少廊道連接,不利于濕地內的生態恢復和物種保護。因此,規劃時應該增加各種生態廊道:在池塘和河道內通過植物進行連接,如恢復濕地、林地、草地等生態廊道,同時應該設計不同的景觀,增加濕地內池塘的異質性。保護好柿基魚塘、桑基魚塘這些次生濕地的標志,并采用自然式的生態駁坎,對濕地的入口、道路、建筑進行合理布局。并對濕地特色的部分、精華的部分完整的保留下來,對西溪濕地的水體、地貌、動植物資源、民俗風物、歷史文化等進行科學的保護和恢復。
5.充分發揮西溪濕地的文化特色和科普教育功能,提高環保意識和對濕地的保護。
加強對濕地的了解,從而更好地保護西溪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維持良好的生態景觀。在西溪濕地內建設濕地生態展示區,重點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開展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在合適位置設置水禽棲息地和觀鳥平臺,安排適宜的游覽方式和活動內容;更好的發揮濕地公園的社會經濟效益;對濕地周圍居民進行教育,使其對濕地有深刻的了解,在開發旅游產業的同時,對濕地進行保護,不傷害濕地的本身利益。
6.加強立法工作。
切實貫徹《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以西溪濕地為對象的各類開發活動和開發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綜合影響評價,依照有關法律嚴格管理。在濕地生態系統可承受的范圍內進行可持續開發和利用。嚴格執法,加強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生態景觀保護的監督管理,將濕地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
7.加強濕地內部管理。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所涉及的服務、船公、物管等人員,都優先安排當地村民。由于濕地管理人員缺乏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保護意識,應該加強對西溪濕地內服務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素質,使得整個管理形成一個具有獨特的文化凝聚力和號召力的服務團隊,為西溪濕地公園的健康運行提供保障。
通過以上措施,我們應該更好的保護和恢復西溪濕地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態景觀的合理性,保護物種多樣性,實現西溪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的結合,綜合考慮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創造一個集休閑、游憩、生產、教育為一體的城市濕地,形成一個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能使西溪濕地得到更好的發展。
七、總結
對西溪濕地的現狀和可利用資源進行研究,提出西溪濕地相應的保護和改進措施,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的結合,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城市濕地保護提供新的思路,為濕地的建設和管理提供新方法,避免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城市濕地的破壞。
城市濕地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城市化快速進程及污染問題,使得城市濕地面臨著嚴峻的現狀,因此對城市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城市濕地還處于摸索簡短,在城市濕地的保護和管理過程中缺乏指導,會盲目建設、恢復城市濕地,使得城市濕地在建成后無法維護其自身系統而造成環境惡化。本研究以西溪濕地為案例為目前城市濕地的建設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和管理措施。
城市濕地在通過人工修復時,應在不同時段,根據不同區域對濕地進行相應及前瞻性的規劃,應保留其文化和物種的特色性,使其恢復與接近自然狀態。改善濕地與周邊生態環境的關系,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濕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應該對濕地內部進行合理的管理,提高濕地管理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以此滿足社會環境等服務功能,實現城市濕地的健康發展。城市濕地的發展最終應促使城市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廣友,王海霞,于少鵬 城市濕地研究進展[ J ] . 地理科學進展, 2004, 23 (5) : 942100
[2]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堅 城市濕地的生態功能[ J ].城市問題.2003.(03):9-12
[3]陳久和 城市邊緣濕地生態環境脆弱性研究——以西溪濕地為例[ J ] 科技通訊.2003, 19(5):395-399
[4]徐小東 潘國強 朱小榮 基于可持續準則的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以宜興團氿城市濕地公園為例[ J ] A+C THESIS 2009,11
[5]王海霞,劉夢圓,孫廣友 濕地類型與格局對城市發展取向的制約作用[ J ]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