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增加農民群體的收入受到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的雙重干擾,單純依賴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試圖分析農民增收的兩條途徑及其相互關系,構造一個利用市場和政府兩種手段,通過短期、長期內的利益協調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目的的路徑。
[關鍵詞]農村增收 比較優勢 市場失靈
一、問題的提出
近5年來,中央國務院連續公布了五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把“三農”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農民增收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日益擴大。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我國目前有42.6%的人口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2006年),有72.6%的農村人口(2005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擴大到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3倍, 1985年為1.9倍,(這一數據從1985年到2006年幾乎是直線上升)。這種日益擴大的城鄉收入差別,顯示出解決我國農民增收問題的迫切性。
二、國內研究文獻綜述分析
對于我國農民的增收問題,國內學者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研究。林毅夫(1999)較早提出了“新農村運動”,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論述了農民增收的問題。之后姚洋、榮昭(2001)利用回歸計量模型進一步論證了林毅夫的觀點,認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廖清成(2004)分析了農村鄉鎮體制與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認為從體制角度入手,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可以有利地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蘇曉艷、范兆斌(2004)分析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內在矛盾及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認為隨著這種供給模式的內在矛盾逐漸凸顯,對農民收入進一步增長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加深。郭錦墉(2004)認為,欠發達農村地區因其自然、社會、經濟、歷史等多種原因造成財力不足,嚴重地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宮春子(2005)分析了社保與農民增收之間的聯系。耿飛燕(2005)認為農民人口城市化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關鍵。許旭(2006)研究了農村教育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認為兩者存在正相關的聯系。梁修才(2006)認為加強農民的職業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進而促進農民增收。嘉蓉梅(2006)分析了醫療制度對于農民增收的影響。

總結國內已有的研究,根據其政策主張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主張引導農民進城,解決農村人多地少的根本矛盾,以實現農民增收,并從教育、醫療、社保等多個角度分析了這一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類主張通過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手段,提高農民的生產率水平,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因此流行的看法或者認為兩者不能兼顧,或者認為兩者不存在誰更重要的問題。本文力圖分析兩者的關系,判斷其相對重要性,以更好的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三、農民增收的兩種路徑
提高農業部門的生產率,發展現代化農業、解決農村過剩勞動力問題和農民增收三個問題高度關聯。提高農民收入的途徑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平行的步驟:第一步轉移農村龐大的剩余勞動力,(據測算我國農村現今大概有3億左右的剩余勞動力)進入生產率較高的城市,以提高這部分農民的收入;第二步在農村實現規?;洜I,提高農業部門的生產率,提高留在農村的農民的收入。進城農民的收入增加,通過示范效應和知識、信息的擴散效應會進一步吸引剩余農民勞動力進入城市。從而加快農村過剩勞動力問題的解決,為實現農業部門的現代化和生產率的提高創造有利的條件。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實現進城農民的收入增加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旦首先進入城市的農民實現了增收,就可以在示范效應和知識、信息的擴散效應的作用下,引導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自主的進入城市,使這部分農民收入增加,同時也就解決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在這兩個問題得到解決后,發展現代化的農業才會成為可能。如果大量農民滯留農村,那么人多地少的約束,必然導致較低的生產率。只有通過農民進入城市增加收入,從而吸引大量過剩的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后,才可能通過規?;洜I實現農業部門的現代化,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率。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實現農民增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
實現農民增收還有更具全局性的意義。目前我國人口的70%仍然是農村人口,但這部分人口的消費總量只占全社會消費總量的32.5%(2006年)。啟動農村人口的消費對于啟動內需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F階段我國政府出臺的諸多政策,如“新農合”,“低?!币约啊凹译娤锣l”等都具有啟動農村需求的作用。但是根據經濟學理論,我們知道影響消費的一個重要變量是收入,特別是在收入較低的時候,收入對消費有更重要的影響。因為這時的邊際消費傾向要高于高收入狀態時的邊際消費傾向。因此實現農民增收比其它政策更能起到拉動農村消費的作用。實現農民增收不但可以影響國內總需求,還可以為總供給作出貢獻。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農民增收的前提都是勞動邊際產量的提高——在勞動量不變的條件下,這本身就意味這產出的增加,同時收入增加后會進一步提高勞動的邊際產量。因為收入增加后農民會擁有足夠的財力進行自我投資,以提高自己的生產力,導致產出增加。
一方面農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農民增收又非常困難。表中為我國近10年來農村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
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于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而且兩者的差距逐年擴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多地少造成的勞動生產力偏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問題;二元制的城鄉體制;財政分派制度;土地產權制度;農產品流通體制;教育;醫療;救濟制度等等。實現農民增收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需要協調,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為此需要梳理、論證農民增收的可能途徑。
四、轉移農村剩余人口
我國農民收入低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一個是我國農民的人均土地量很低,只有人均1.3畝。農產品的利潤不是非常低的情況下,農民人均收入低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均土地太少。以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為例:平均一畝小麥可以獲得1000元的收入,刨除其成本,包括化肥、種子等,可獲700元左右的利潤。可以看到利潤不低,但由于人均土地太少,導致人均收入較低。如果是價格較高的經濟型作物,如蔬菜,則利潤更高。因此可以發現我國農民人均收入低的一個直接原因在于人均土地的占有量太低。為提高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必須在根本上提高農民的人均土地占有量。
另一方面,刨除我國農民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影響,在相同的土地占有量的背景下,即使是相鄰鄉村的農民,其收入也存在明顯的差別。即使把基礎設施和土地性質等因素成本化后,與糧食作物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較大利潤差別。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農民間商品交換意識的差別。從這點上看,說明農民并不是精確技術的理性人。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教育,傳統文化等,農民缺乏足夠的信息和理性做出精確的判斷。由此,要提高守地農民的收入必須做到兩點:(1)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大量轉移現有農村人口,提高守地農民的人均土地,創造出利用土地獲得足夠規模經濟的條件;(2)促進農民從“生存小農”到“理性小農”的轉變。
五、市場失靈和政府介入
由于農民平均的受教育程度較低,人力資本積累較差,當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后,可選擇的行業會集中在對技術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之中。調查顯示,我國農民工進城后集中于一、二、三產業中技術要求不高、就業門坎較低、人員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有61.4%的農民工從事二產業,38.0%的農民工從事三產業。其中:從事制造業占33.6%;建筑業占22.4%;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占11.2%;批發零售業占7.2%;住宿餐飲占6.5%。而需要較高文化和較豐富經驗的文化教育、公共管理、技術服務等行業僅占農民工總數的4.9%。這樣的行業分布,導致農民工只能獲取較低的收入。如果在城市的生活成本過高,則只能吸引農民工的短期流入,也就不太能出現大規模的農民放棄土地,選擇永久的留在城市,從而留守農民的土地不會出現大規模集中。
因此,提高農民工進城后的收入,降低生活成本,就成為解決農民大量流出農村地區的關鍵。但由于農民龐大的數量和在受教育程度上的缺陷,導致按比較優勢參與分工,只能獲得較低的報酬。在邏輯上就要求,城市居民需要做出貢獻,短期內讓出一部分報酬,提高農民工的相對收入,達到吸引農民離開,提高留守農民人均土地擁有量的目的。原有城市居民的損失,會由于長期中,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而得到補償。但是這個行動本質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會出現市場失靈,政府需要進行必要的補充,通過再分配的手段達到這樣的目的。
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后,實際上已經脫離了農民的范疇,因而提高農民這個群體的收入,本質上要求提高農民的人均土地擁有量,這就要求減少農民數量,途徑只有工業化和城市化。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吸引走大量的農民,使土地得到集中。但是只有當地進入城市的收益或者與其收益大于留守土地的收益時,農民大量離開土地的現象才會出現,相對較低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資本暗示著這個過程必須得到市場機制以外的外力的干預,也就是政府干預,政府可以通過稅收、補貼等一系列的再分配手段達到。因此,增加農民收入雖然存在吸引農民進城和提高留守農民生產率兩種方式,但在邏輯上吸引農民進城顯然是第一步,是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若干問題的意見》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3]柯炳生: 關于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若干思考 [J]農業經濟問題, 2005.1
[4]張秀生 黃吉榮: 農村公共品供給: 現狀與制度創新 [J]調研世界,2007.3
[5]國家統計局課題組: 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報告 [J]]調研世界, 2007.1
[6]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 2005年我國農村經濟穩定增長 [J]調研世界,2006.3
[7]張曉山.聯結農戶與市場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劉國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高雄偉 ,董銀果.農民增收的現實困惑與出路 [J].陜西農業科學,2006.3
[10]宋新亮.政府的宏觀調控與農民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3
[11]林青.農業市場化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研究 [J].商業研究,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