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刑法修正案正快步走來。“原本計劃于10月初次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八)(下稱修正案),將提前于8月23日上會初審。”一位接近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官員透露。
在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新時期立法工作總目標中,要求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其中刑法修正案是重要的一環。如今,2010年已過大半,為此,原本定于10月初審的修正案將提前至8月,預計經過10月的二審后,有望于12月審議通過。
據《財經》記者了解,修正案初稿共40余條,全國人大法工委已經過一輪小范圍征求意見。其主要內容,除取消部分犯罪的死刑處罰外,同時對刑罰結構和特別減刑制度進行調整,以矯正“死刑過重,生刑過輕”的司法現實。此外,修正案對公安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部門的建議作出回應,增加了危險駕駛罪、拖欠勞動者工資罪等新罪名,并針對安全事故頻發的現狀,修改非法采礦罪等罪名。
“修正案是立法機構在平衡各方意見下的產物。”參與討論的學者透露,以往司法改革的成果,如“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慎殺、少殺”的死刑政策,需要體現在修正案中;另一方面,對大眾輿論和行政機關的要求進行呼應。
在謹慎尋找平衡點的同時,中國的刑法改革開始突入體制,進入“深水區”。
減少死刑
因涉及罪名較多,死刑設置已久為學界詬病。在1997年《刑法》中,死刑罪名多達68個,后經過司法解釋調整為67個。其中不僅包括故意殺人罪、搶劫罪等嚴重暴力犯罪,也包括非暴力犯罪如貪污罪、受賄罪等經濟犯罪,甚至包括走私淫穢物品罪和傳授犯罪方法罪等在司法實踐中基本不適用死刑的犯罪。
近年來司法改革重要內容之一即為死刑制度改革。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隨后成為司法實踐的指導思想,在死刑制度上則體現為“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堅持少殺、慎殺,防止錯殺”。
為此,最高法院在2006年收回死刑復核權,并于2010年5月聯合最高檢等部門頒發《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在《刑法》未修改的情況下,從司法程序和證據制度上力保“少殺、慎殺”。
此次修正案體現了這種思想,讓刑法典納入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精神。據參與立法工作的學者透露,修正案將從三類罪名減少死刑:一是長期以來很少適用死刑的犯罪,如傳授犯罪方法罪等;二是犯罪性質、社會危害性等因素表明不適用死刑的犯罪,如偽造、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盜竊罪等;三是可以通過立法技術的調整來解決死刑適用問題的犯罪,如拐賣婦女、兒童罪等。
此外,修正案中還將出現一定年齡以上的老人不適用死刑的規定。據《南方周末》報道,目前對年齡界限存在70歲還是75歲的爭議。而這與1997年《刑法》所確立的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的規定相呼應,更進一步限制了死刑適用主體,從而做到“少殺、慎殺”。
調整刑罰結構
死罪過多帶來的司法現實是,一方面造成社會和司法機關對死刑的依賴性,動輒強調“亂世用重典”,并與歷次“嚴打”互為表里;另一方面,刑罰制度的畸輕畸重,體現出北京大學教授陳興良稱之為“死刑過重,生刑過輕”的結構性缺陷。
在陳興良看來,所謂“死刑過重”,指立法上死刑罪名過多,同時司法上死刑適用過多。而“生刑過輕”方面,據其調查,死緩相當于有期徒刑14年以上、24年以下,平均執行18年;無期徒刑相當于有期徒刑12年以上、22年以下,平均執行15年;有期徒刑最高為15年,平均執行10年;數罪并罰有期徒刑不得超過20年,平均執行13年。
兩相比較,正所謂“生死兩重天”。陳興良認為,生刑過輕帶來對死刑的擠壓,這也是司法實踐中死刑被大量適用的原因之一。因此,修正案亦考慮對刑罰結構和特別減刑制度做出調整。一方面在取消部分死刑罪名的同時,規定較長的最高刑;并將嚴重暴力犯罪數罪并罰后的最高總刑期,從20年延長至25年或30年,同時規定了嚴格的適用條件。
另一方面,修正案將嚴格適用減刑和假釋制度。減刑過快過濫帶來過大的尋租空間,修正案擬規定,對不適用死刑或死緩的嚴重犯罪人限制適用減刑或者假釋,且死緩、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后,不得低于20年。
加重生刑可能帶來監禁成本的大幅度攀升,因而立法機關考慮引入近年來已經普遍探索的刑事和解制度,對輕罪實行非監禁化。據了解,修正案擬規定:“犯罪行為人以悔罪、賠償、道歉等方式與被害人達成諒解,是刑事和解。犯罪后當事人之間達成刑事和解的,對犯罪人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在死刑制度、刑罰體系之外,此次修正案還增加、修改了一些具體罪名。一是根據公安部門的建議,增加了危險駕駛罪,將醉酒駕駛機動車、在城鎮違法高速駕駛機動車競逐等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違法行為納入《刑法》,并將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最高刑;二是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建議,引入拖欠勞動者工資罪,即所謂“欠薪罪”,明確對欠薪逃匿等惡劣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三是對非法采礦罪進行修改,降低責任門檻,加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的刑罰,以抑制近年來屢現不絕的非法采礦現象(參見《財經》2010年第16期“黃金權脈”)。
刑法改革下一步
中國刑事立法過程曲折。1979年第一部刑法典出臺之前,刑法草案已歷經38稿。而1979年版《刑法》共計192條,其中死刑罪名僅28個,且15種集中在危害國家安全罪,屬備而不用,從而體現“慎殺”的思想。
但在1982年“嚴打”期間,多部單行刑法增設死刑,死罪呈濫用趨勢。至198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共頒行24部單行刑法,107部附屬刑法,使刑法典變得分散雜亂,司法工作亦十分混雜。由此,1997年《刑法》重獲修訂,將之前的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納入刑法典,死罪則增至68種。此后至今,共有七次刑法修正案問世,逐步完善了刑法分則。
總體看來,此次的修正案為1997年《刑法》頒布以來較大規模的修訂,且內容上更為深入。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高銘暄介紹,以往的修正均是對刑法典分則具體罪名的修正,此次則更多涉及刑法典總則的修正,包括上述提到的刑罰種類的調整、死刑的減少、刑罰幅度的適當調整等,這也將是《刑法》以后修改的方向。
這意味著中國的刑法改革開始突入體制,進入“深水區”。從修正案來看,其立法意圖、立法精神體現為控制死刑、合理化科學化刑法體系,這也是學界、實務界多年來的共識在刑事立法中的體現。
多位學者告訴《財經》記者,盡管改革方向明確,但改革路徑仍頗為曲折。一方面,“亂世用重典”的刑事思想仍在政府部門、司法機關和民眾中頗有基礎,這使得“寬嚴相濟” 的刑事司法政策在遭遇“嚴打”“打黑”“掃黃”等運動式執法時,仍時有反復;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社會轉型期,維穩成本居高不下,保持死刑的威懾作用被認為必不可免。
對于廢除死刑,趙秉志等學者建議采取“三步走”方案。首先,從廢止侵犯個人法益的財產型非暴力犯罪與無具體被害人的侵犯社會法益的非暴力犯罪死刑,到完全廢止侵犯社會法益的非暴力犯罪及侵犯國家法益的非暴力犯罪死刑,直至最后廢止貪污罪、受賄罪等職務犯罪及毒品犯罪死刑;然后,從2020年起經過一二十年后,廢止非致命性暴力犯罪死刑;最遲至2050年,實現死刑的全面廢止。
實習生李湘寧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