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相關準備工作尚未完成,初定今年下半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最快可能要到今年年底才能舉行。若屆時相關準備仍然不充分,不排除明年再召開會議的可能。
《財經》記者從多個渠道了解到,各大部委牽頭的重大課題,大多剛剛完成第一輪調研報告。按照慣例,第一輪調研報告完成后,還要征求其他參與部門的意見,并與國務院領導進一步研究討論,需要經過若干次修改才能定稿,成為“成熟”的研究成果。
從第一輪報告到“成熟報告”,中間通常有幾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會議將無法在近期召開。
央行課題有進展
據《財經》記者了解,由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牽頭的五個課題已經完成第一輪調研報告。其中第一個課題——“確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制度”研究成果已經“相對成熟”。
該報告參考G20的研究框架,從宏觀方面、微觀方面、監管體制、國際傳導風險以及防范支付清算風險等角度,系統地對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
在宏觀方面,該報告強調中國要盡快設立宏觀審慎性管理框架,同時要做好準備防范財政性風險。
在微觀方面,報告肯定了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通過上市等一系列相關工作,使得機構的健康程度得到很大改進。同時,也指出需要改進的方向。據了解,改進的主要方向是:通過各種措施減少行政干預。
一位金融監管高層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去行政化”將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核心問題。沒有“去行政化”,金融改革就無法取得實質的突破。
在監管體制方面,該報告提出兩種思路,一是加強“銀、證、?!比齻€監管機構的協調機制,涉及到金融控股公司,視其分量最重的業務性質而定,屬于哪個行業,則由相關監管部門監管;二是賦予一家監管機構對跨業經營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權。
在國際風險的傳導上,該報告意見是:中國應該增強國際影響力,要更多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國際活動,防止在危機發生時國際組織關于預警、救助的安排,對發展中國家、對中國不利。
目前,中國的支付清算工作做得還“不錯”,但報告依然對此提出警示,建議防范支付清算系統風險。
至于其他央行牽頭的四個課題,如加強對金融機構綜合經營和“大而不能倒”金融機構的監管、 推進政策性金融改革、加快債券市場改革發展和規范發展信用評級機構等,目前第一輪報告均已完成,但研究成果“還不太成熟”。
解決“危機后遺癥”
去年年底,國務院部署了15個重大金融的課題,希望立足中國現實情況對這些重要金融問題進行研究探討,一些研究成果可以通過相關改革,變成施行的法律和政策。
《財經》記者從央行和財政部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這些金融課題經過密集調研,基本進入成果初成階段。
據媒體透露,上述金融課題要拿出成果、取得共識之后,才會擇期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因此,會議或將拖延至今年年底。甚至很可能推至明年召開。
作為中國金融系統最高級別會議,前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是每五年召開一次。由于金融危機帶來了嚴重后果,中國雖然沒有處在金融風暴的中心,也暴露出一些共性問題,為解決“危機后遺癥”,中國決定提前召開第四次會議。
在中國積極籌備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期間,其他國家也陸續出臺了金融改革方面的重大監管措施。
例如,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7月21日通過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華爾街也正式走進新金融時代。
與此同時,英國也將改變其金融監管模式,從統一監管轉變為雙峰監管——即一個機構負責監管穩定性,另一個負責投資者保護。
類似的金融監管改革已經在多個國家醞釀或者已經付諸實施。對中國而言,是次金融監管改革更是宜早不宜遲。由于涉及的不同改革思路,特別是監管體制爭議,并不能通過一次會議就全部解決。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僅僅是下一輪金融改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