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追蹤近期公布的全球宏觀經濟指標,上一季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相比美國,歐洲經濟活動更為強勁。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持續太久,但它的確降低了歐元區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歐元區7月采購經理人指數較4月峰值后開始的下跌行情回升50%以上,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反彈至周期高點。這些信息傳達出明確的信號,即西歐經濟已經加速,強于預期的動能正延續至本季度。
近期的負面信息主要來自美國:2010年二季度年化修正后GDP數據顯示,美國當季實際經濟增長低于預期,增幅2.4% (預期為2.8%)。而一季度增幅從2.7%向上修正為3.7%,既往數據顯示經濟衰退程度比此前公布的更為嚴重。最重要的是,修正后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資本支出及庫存累積增長強于預期,而消費者支出增長滯緩,儲蓄數據向上修正。
除了美國,中國經濟的增長動能在二季度亦有所放緩。6月工業產值下降。7月中國國家統計局(NBS)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觸及17個月來最低水平。二季度GDP增長與固定投資增長一同放緩,主要受針對住宅行業及限制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的緊縮政策拖累。令人鼓舞的是,近期歐元的反彈為上述下行風險提供了緩沖,因此系統性風險依舊較低,現在看來出現“二次探底”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正如此前預測,有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影響著全球經濟。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私人領域的需求——已經轉守為攻,向好的基礎似乎已得到鞏固。但全球制造業的下滑趨勢表明增長動能將進一步放緩。7月數據表明經濟放緩的步伐比我們預期要快。
未來經濟反彈要持續下去,最終銷售及勞動力市場需要轉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因為庫存周期及財政刺激舉措效應將逐步消退。但私人領域的需求在今年已經轉守為攻,這是我們預期即使制造業產出增長減緩,經濟擴張仍將繼續的核心理由。
必須注意到,對于美國及其他發達經濟體,私人消費和最終需求盡管今年有向好趨勢,但其增長速度仍然緩慢,并不足以帶動就業率增加,至少現在看,美國就業情況仍顯低迷。加上信貸及房產市場仍然疲弱,使得私人消費和最終需求的增長缺乏動力,這也是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增長前景面臨的風險之一。
當然,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極度寬松,實際利率低于20世紀70年代任何時間的利率水平。市場仍在期望美聯儲能出臺更多舉措刺激美國經濟,但名義政策利率早已處于低端,如果經濟增長滯緩或通貨膨脹預期下滑,通過調整利率來提供進一步刺激政策的空間將很有限。
至于中國, 2010年下半年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外部需求疲軟及工業領域庫存大幅調整的可能性 (7月訂單/庫存比達到2009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鑒于持續的金融市場動蕩及發達國家可能進行資產負債表調整,我們對今年下半年的前景難以抱有極為樂觀的心態。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美國經濟增幅下滑至2%左右,加上美國消費者逐步提高的儲蓄比率,出口對于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較過去十年將有所減弱。與此同時,政府控制信貸擴張的各種舉措所造成的影響,以及4月中旬以來針對住宅領域的緊縮政策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進一步放緩。
我們相信,穩定經濟增長方面,中國政府制定宏觀政策依舊保持著謹慎的態度,特別是中國決策者越來越擔心全球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及中國出口領域的前景。最近溫家寶總理重申維持“靈活的”及“有針對性的”政策以應對中國目前面臨的宏觀挑戰,央行也重申其在今年剩余時間維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背后都可能存在上述擔憂。
在外部需求放緩的大背景下,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經濟,中國不得不調整其高儲蓄、低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國政府計劃側重社會基礎設施支出,并調整政府的收支組合,未來幾年傾向于更多地在教育、醫療保健、社會安全及養老金方面進行投資。
這不僅有助于緩解由于收入不平衡而造成的社會不穩定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將降低中國家庭儲蓄率,特別是解決預防性儲蓄居高不下背后的結構性問題,從而提高普通家庭的消費意愿。家庭消費的持續增長將幫助支撐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實現8%的增長。但在轉型期間,特別是未來2年至3年內,中國要保證經濟增長不會進一步下滑,是否能及時提振內需促進轉型則至關重要。
作者為摩根大通中國投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