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是中國地質災害多發年。國土部的資料顯示,全國上半年共發生地質災害近兩萬起,比去年同期幾乎增長10倍。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異常:前旱后雨、瞬時暴雨、持續強降雨。在舟曲泥石流之前,有147起地質災害導致人員死亡,至少造成了464人死亡或失蹤,死傷人數超出去年的2倍。
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在其官方網站上解釋過,這147起導致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大部分都不是發生在已經發現的隱患點。其原因有三:已發現的隱患點大都采取了措施;目前的地質災害排查工作,精度、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次生的地質災害難以預料。
但舟曲是個例外。早在2003年,舟曲縣就已經被確定為泥石流隱患點,而且,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被認為是危險性最大的兩個點。
檢定出舟曲為危險區域的這項工作是從1999年開始的。國土資源部用了10年時間,在全國部署開展1640個山地丘陵區縣(市、區)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至2009年,調查工作全部完成,各地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4萬多處。
在此基礎上,各地每年對這些隱患點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然而,這并不等于問題已經解決。
從技術上說,已有遙感、GPS、深部位移計、裂縫計、自動雨量計等多種專業監測手段可應用于地質災害監測。但限于資金條件,只有三峽庫區等少部分隱患點采用了上述專業監測手段。現在運行的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多處于艱難境地,站點運行處于一種低水平狀態。
絕大部分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目前仍以人工定期監測、汛期巡查監測的群測群防為主——舟曲就屬于這一類情況。監測點偏少和設備落后的情況下,這實屬無奈。沒有更多先進儀器輔助,群測群防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觀察工作,對于具有隱蔽性的、比較復雜的地質災害隱患難以排查出。
比較復雜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必須依賴專業人員。但各級政府專業人員的配備明顯不足。國土部一份材料表明,全國絕大多數市、縣沒有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現有機構還存在著人員少,技術人員更少的問題。“絕大多數縣一個專職人員也沒有。”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主任周平根說。
在香港,其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有700多人從事地質災害管理。而整個內地,專職管理人員還不到該處人員的一半。人員數量不夠,歸根結底是因為資金投入不足。24萬多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需要大量資金。
1991年至1998年,原國家計委(現為國家發改委)每年投入專款5000萬元用于20個重點城市的滑坡泥石流整治,這項工作未覆蓋受災害威脅的農村邊遠地區。
5000萬元的中央專項資金投入規模延續至2007年。2008年,中央每年用于防治地質災害的專項治理資金激增至8億元。盡管如此,各級政府的投入與各地治理需求相比仍顯得“杯水車薪”。
以群測群防體系中的監測員為例,各級政府投入不足,群測群防體系中的監測員多為兼職,監測人員多由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和村民小組長擔任,一年的兼職收入為300元-500元。
群測群防員的收入目前僅由地方承擔,這些地質災害高危區域多數分布在山區,多是貧困地區,縣鄉兩級財政短期內難有財力大幅提高其待遇。
舟曲的群測群防預警體系失效,但在當前義務勞動式的工作狀況下,出事后對這些監測員進行問責根本不現實。
就地質災害預警的難點來說,局部地區氣象預報的準確率依然是一個問題,因為地質災害預警的模型是根據氣象預報做出來的——地質監測院網站首頁有地質災害預報的系統,系統預報8月7日到8日可能出現地質災害的區域并沒有包括甘肅。
周平根建議,在那些活躍的泥石流溝,應該建立自動的雨量站,只要上游雨量超過一定數字就報警,這樣,像舟曲這類泥石流發生之前,至少有半個小時到40分鐘的時間來避災。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曾經有這個規劃,還做了11個示范區,但這一系統還未建立起來。
據《財經》記者了解,在“十二五規劃”中,國土部擬建議中央資金投入40億元用于地質災害防治。這部分資金包括重點區域的搬遷費用、監測設備的加密配備、群測群防員的補貼等。周平根解釋道,國土部摸查發現很多地質災害高危地區的人口應該搬遷,考慮到所涉縣市財力狀況,這筆費用應由中央承擔。他估計這筆費用在20億元左右。
8月11日,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國土部將在今后與有關部門、當地政府加強合作,進一步加強調查、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彌補資金缺口,國土部還建議,各省都應該每年有專項納入財政預算,市、縣兩級的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的工作經費也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