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鋪車廂里有父子倆,兒子去哈爾濱打工當水泥匠,父親要去陪著,這才忍痛買了硬臥票。兒子發現對鋪旅客翻看一份故事雜志,那眼睛就不轉地盯著,待人家一放下,他立刻賠著笑臉:“師傅,借我看看行不?”雜志拿到手,兒子迫不及待湊到父親身邊,低聲讀給父親聽,父子倆的親熱勁兒,感染了周圍的旅客。
見那父親去了廁所,旅客們問兒子,你父親喜歡聽故事?
兒子說,母親去年剛去世,父親孤苦無依,為了生活,他不得不外出賺錢。誰知道父親又得了重癥,父親那病怪,一聽他拉胡琴,疼痛頓時消失,所以,他這回決定把老人家帶上,每天晚上給他拉一陣子。可車上不能制造噪音,所以,就改成念雜志。
這么孝順的兒子。旅客們大受感動,紛紛把自己的雜志送過來:“你帶去,拉煩了胡琴就讀雜志。”
又過了一陣子一會,兒子去廁所。旅客們問父親:“你兒子胡琴拉得好嗎?”
“好什么。”父親輕描淡寫,“才學會兩三年,比推碾子強不了多少。”
“那你還喜歡聽?”
“唉,你們有所不知。”老人說,“孩子長多大,他也是孩子。去年他媽走了,閃下他沒著沒落,錢賺得少,見人抬不起頭來。我夸他胡琴好,能止痛,就是讓他感覺他有特長,給他樹立那種……”老人描述不出來了。
“自信心。”有旅客提示。
老人說,“我陪伴他,鼓勵他,兒子就會更堅強,就會更有主意,只可惜,閻王爺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
原來他知道自己的病。旅客們都很同情:“你跟在兒子身邊,不是更給他增加負擔嗎?”
“不會。”老漢說,“我盡量自食其力,比方說,撿點破爛什么的。”
“真是個好老人。”眾人感嘆不已,“假如您有一天不在了,兒子……”
“活著,我是他爹。自信心也像錢財,得一點點積攢。我活一天,必須幫他積攢一點。”
唉,父親,哪怕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之煞費苦心的,仍然是兒女。
(責編/鄧亦敏題圖/魏忠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