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百科里輸入“富二代”,彈出下面一段話——
富二代,英文為Rich 2G,該詞首先出現在《魯豫有約》。此欄目對”富二代”的定義是:80年代出生、繼承上億家產的富家子女。
為什么是80年代出生?
這是中國現代史造成的。建國后,歷史上的家族企業銷聲匿跡,計劃經濟又不允許私營企業存在,只有1978年改革開放后,才涌現出全新的民營企業。這些民營企業的創始人成為“先富起來”的一批人,而這批人,大都在80年代,制造出他們的下一代。
這樣一算,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近兩年關于富二代的報道甚囂塵上了。因為這批小寶貝已經長大,陸續到了繼承父業的年齡。
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比中國人更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窮人會對孩子講“穿皮鞋還是穿草鞋”的理論。期待下一代能改變現狀:而富人則害怕現狀被改變,“富不過三代”的咒語像一把利劍懸在他們頭頂,漢正街曾流行一首歌謠:“第一代勤扒苦做,第二代眉清目秀,第三代好吃懶做,第四代光光溜溜”,可見對下一代的教育,是自古以來令富人頭疼的問題。
有人形象地說:當代的中國富豪在忙三件事,一是發展企業,二是與政府打交道,三是教育孩子。
他們把子女送到國外讀書,不論是文化素養高一點的富人把孩子送到英國,還是文化較低的富豪清一色把孩子送到美國,總之,他們用金子做成墊腳石送給孩子,希望他們在社會競爭力上。一開始就強于普通人。
為適應中國國情,他們還為孩子量身定做種種訓練,于是產生了大學城中的豪門會所,產生了種種為富二代開展的沙龍、培訓、比賽、夏令營……馬太效應隨之出現,越有資源的人,越能利用資源為自己創造機會,這種資源的承繼,使富二代無論文化程度、眼界,還是跟政府打交道的熟練,都比父輩更優秀,他們最大的優勢在于:再也不用從最底層開始。
富人扎堆的江蘇省,計劃用兩年時間在全省培養1000名民營企業家后備人才。解決富二代接班人的問題,儼然已上升成政府行為。
湖北的富二代沒江蘇多,前不久一家銀行在全國組織了一次富二代夏令營。以資產過億為門檻,湖北入選的不過三人。可這并不妨礙各種打著高端、精英旗幟的夏令營,在這個夏天的武漢,火熱展開。他們的對象,已從少數幾個正宗富二代,輻射到以富人為示范的中產階層。一個為有錢人教育后代服務的經濟鏈條,呼之欲出。
到此,這個關于“富二代教育”的話題似乎已變成了一個“富二代經濟”的話題。而實際上,一旦教育到達某個程度,就旱已與經濟分不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