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眾樂園看完電影,如果是飯點,你可以走向對面的小巷子,巷子里挨家都是小餐館,家家主打“小黃魚”,每家門前都會有個嫂子招攬你:里面坐咧,吃味道,吃味道。
“小黃魚”是不是真好吃另說,個人覺得“吃味道”這三個字從地道武漢嫂子的口里講出,真傳神——仿佛概括了武漢街頭餐館的精髓——武漢人講味口,更講口味。
經常有人問我,在武漢做什么投資合適,我想來想去,只有開餐館——吾未見好吃如武漢人者也——所以《大武漢》的美食欄目“絕對手冊”以及結集出版的《大武漢美食指南2010》才會如此受歡迎。《大武漢》美食專欄作者高小蠻也有同感,所以在最近幾期的專欄里教大家開餐飲店。不過,我還是要負責任的提醒一下,我和高小蠻的觀點都不代表本刊立場,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武漢滿街大大小小的餐館,《指南》里搜羅了500余家,看這眾多的餐館,總覺得差點味道。這500余家,最長的歷史恐怕也不過20年。曾經在武漢有幾十年歷史的餐館,現在都不在了。不過,《大武漢》的美食記者在走街串巷為讀者搜羅美食的過程中,總能聽到或見到一些殘留的線索——老字號餐館的線索,或人,或事。這一次,他們決定把這些線索串起來,講幾個故事,回味一些消失的味道。
《大武漢》創辦以來,一直在講各種各樣有關武漢的故事。故事無非三種:過去、現在和未來。未來的故事,總是令人向往,催人奮進;現在的故事,有喜有悲,有滿足也有不滿足;而過去的故事,則往往令人懷念、唏噓、遺憾。很難把大中華、祁萬順、老會賓跟現在的太子、湖錦、三五醇相比較,因為不在一個時間層面上。老字號消失的原因是歷史性的,復雜的。但因為它們曾經的輝煌,就總讓人遐想,如果不是歷史給這些老字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果讓它們留到現在,是否可以跟太子、湖錦、三五醇一較長短呢?唏噓,遺憾!
《大武漢》的美食記者都很喜歡“古早”這個詞,“古早”,意味著堅持和傳承。要是在采訪中發現哪家有古法炮制的美食,他們就欣喜不已,奔走相告。這,大概就是老字號的故事打動他們的重要原因吧。
通過美食記者的采訪,我還發現:上個世紀武漢酒樓的主打菜并不都是現在一統武漢天下的鄂川湘,那個時候,蘇浙徽魯粵,才是值得上館子吃的菜,而且各有各特色,各有各絕活,每個酒樓都有擅長絕活的當家大師傅,酒樓也敢于樂于打這些大師傅的招牌。大師傅帶小徒弟,小徒弟成為大師傅。擱到現在,誰敢打哪個大廚的招牌,要么就是大廚被挖跑,要么就是大廚自己做大單干了。為什么純真年代總是一去不復返呢?
消失的,不僅僅是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