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利潤最大為根本
作為管理者,無論你平時應用什么危機管理理論,都必須遵循以下基本戒律:追求利益最大。稍懂得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企業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生存的初始動力,企業必須以獲取最大化利潤為根本目標。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及不通過合理利潤方式來實現,企業的發展就潛伏巨大的危機。
曾經名聞天下的鄭州亞細亞, 就是因為采取一種與其他企業截然不同的,所謂“戰略家風范”的方式而失敗。亞細亞平時很是熱衷于場面熱鬧、宣傳轟動,卻對能賺多少錢看得很淡,它認為這是“戰略家風范,不爭蠅頭小利”,結果是營業額一個億一個億地往上竄,而利潤卻從沒有超過1000 萬元。這種不逐利“戰略家風范式”管理,在企業大廈倒塌前早就種下了禍根。
第二條:夯實基礎管理
海爾的“抗斜坡球”認為,企業好比是一個沿著斜坡往上滾動的球,企業內部職工中可能出現的惰性等,形成了對球體向下壓力。如果沒有一個向上且大于它的推力,球就會往下滑。對于企業來講,這個向上的推力就是平時要強化的“基礎管理”。
還是亞細亞,后來人們發現,當它已開業9年的時候,竟還沒有進行過一次全面徹底的審計,外單位向它借款800萬元,只需跟總裁打聲口頭招呼即可,而不需辦任何手續。由于財務等基礎管理不牢靠,缺乏必要的自穩機制和“免疫”機制,亞細亞就如同建立在沙灘上的房子,外部沖擊一來,企業就應聲而倒。
第三條:以誠信拼天下
沒有誠信,企業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場。有人對美國1300萬富翁成功的秘訣調查表明,誠信被擺在了第一位。企業如果不想“過把癮就死”,就必須把誠信擺在立業的首位。秦池的川酒勾兌、三株的虛假廣告、飛龍的虛假偉哥、南德的虛張聲勢……最后都一個不少地在人間蒸發。事實表明,缺乏誠信,是企業潛在的最大危機。
第四務:追名更要有實
企業如果不只是想“挖第一桶金”,而追求可持續發展, 那么,脫離“有實”的“追名”,就是自掘墳墓。因為追名會造成過大的市場預期,當企業不能提供與名氣相稱的產品和服務時,就不能產生持久的市場忠誠度;當企業出現一點信譽風險時,客戶就會有極度上當受騙的感覺,市場就會地動山搖。在這方面,秦池的失敗最有說服力。當時秦池當了央視廣告標王,名氣如日中天,出現了巨大的產品市場需求,但因其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加上“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兌的”系列新聞報道,秦池幾乎是一夜間而轟然倒塌。
第五條:完善市場生態
市場生態就是企業與供應商、客戶、競爭者、金融機構、社區、政府、媒體等建立的市場生態鏈關系,企業與他們之間不僅僅是競爭關系,而且還是一種依存與合作關系。企業平時脫離或破壞市場生態鏈的作法,是十分危險的:瀛海威因對聯機服務實行收費制,使用了一套與市場上流行的互聯網TCP/IP 不同的通信流程,使自己成為獨立于市場生態鏈的孤島;三株、飛龍“頂”了媒體,最終就注定他們要被媒體“頂”出局,因為企業的成功與失敗的背后,都有媒體在起著引爆和推波助瀾的作用;巨人因為詆毀競爭者娃哈哈集團,最后公開向競爭者道歉,也成為自己滑坡的一個轉折點。
第六條:必須量力而行
企業的能力是企業決策的依據,有些可以通過市場交換而迅速獲得,有些如核心能力則不能從市場獲取,只能靠企業長期創造,所以,企業在沒有自己的金剛鉆之前,最好別急于去攬瓷器活。三株在創立的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在全國各地注冊了600個子公司,成立了2000 個辦事處,促銷人員超過15 萬,總部根本無法消除員工大量發生違規行為;亞細亞在創辦四年時間內,也是先后開辦了15家大型連鎖百貨分店,在自有資本不足4000萬元的條件下,進行近20億元的超級擴張,這些分店均不自量力,而造成開業之日即虧損之時。
編后記:危機是“一時爆發”的,但也是“長期造就”的,所以說,平時沒有危機意識、不懂危機管理的企業,就像建在沙灘上的大廈一樣,是不穩固,沒有競爭力的,一個小浪過來,就有可能在傾刻間倒塌。因此企業要防患于未然,經常進行制度性的定期檢查薄弱環節,鏟除隱患,以便在問題發展成為危機之前得以發現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