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整個歐洲幾乎都站在了法國政府的對面。幾乎所有的歐洲大城市都舉行了游行示威,抗議法國政府一個多月以來強硬驅逐羅姆人(吉卜賽人)的行動,僅在法國國內,就有130多個城市舉行示威,參加人數從數千到上萬人之多。
風暴起源于7月28日,當天,法國總統薩科齊決定采取為期三個月的“清掃行動”,取締法國國內半數非法定居者和羅姆人的聚集點。之后,法國強力機構大規模遣返羅姆人,搗毀他們的營地。至9月4日,已經有上千羅姆人被趕出法國,其中大多數被遣返回原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法國針對羅姆人的“清掃”引起反對聲浪。在國內,反對黨指責政府舉動帶有鮮明的種族歧視色彩;羅馬尼亞輿論抨擊法國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法國駐羅使館也遭當地民眾“圍困”;多個人權組織展開大規模抗議,甚至將薩科齊政府迫害羅姆人和猶太人的希特勒相提并論;聯合國消除種族主義委員會與法國政府展開口水戰;就連不問世事的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亦對法國朝圣者發出要“善待羅姆人”的呼吁。
對此,法國政府巋然不動,內政部長奧特弗表示堅信,民意站在政府一邊。
事實確實如此。
8月底,法國民意測驗機構CSA在《費加羅報》上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仍然有65%的法國人支持強力遣返——盡管這已經比當初下降了十幾個百分點,8月初的民調顯示,79%的法國人支持薩科齊,其中傳統右翼和極右翼選民支持率高達 94%,即使在左翼選民中,也有66%的被調查者表示支持。
7月28日薩科齊政府的緊急會議的誘因,是外來移民引發的兩起嚴重治安事件。7月中旬,兩名阿拉伯裔青年在實施搶劫時被警方擊斃,當晚引發大規模騷亂,多家商鋪被焚;之后不久,一名羅姆人青年在沖擊警方路障時被打死,隨后數十名羅姆人持械圍攻警局,當街焚燒汽車。
這兩起案件點燃了法國公眾對外來人口的不滿情緒,部分政府官員亦推波助瀾,例如內政部長奧特弗即聲稱,法國“五分之一的犯罪都是由羅姆人引發”。
其實,這次被驅逐的羅姆人,還不算外來移民。他們的國籍依舊歸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原居住地。歐盟東擴之后,依據相關法規,羅姆人可以免簽證在法國暫時居留。但法國同時又規定,如果政府認為這些臨時居留者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就有權將之驅逐。
對政府驅逐羅姆人的態度,反映了法國國民在面對外來移民時的復雜心態。傳統上法國是移民政策最為寬松的西歐國家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發達國家勞動力匱乏,因此對外來移民大開綠燈,法國即是其中的代表,大量來自原法國殖民地的移民作為外籍勞工,移居法國本土。
根據法國法律,登記公民信息時不能涉及膚色、宗教信仰等可能導致歧視的項目,故此,目前法國究竟有多少外來移民,并無確切的官方數據。2009年,有法國社會學家估算,外來移民(包括出生在法國,但父母出生地均在國外的第二代移民)達770萬,占法國總人口的12%,其中穆斯林超過500萬。
外來移民人口比例不斷上升,令一些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感到不安。一方面,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部分法國人骨子里的優越感根深蒂固,有人指責外來移民攤薄了社會福利、奪走就業機會,金融危機爆發后,這種思潮在歐洲尤為泛濫,調查顯示,63%的歐洲人認為少數族群的存在會導致失業率上升;另一方面,外來移民的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使他們很難融入主流社會,對國家沒有歸屬感,遭遇挫折或打擊時,往往采取極端方式報復社會,2005年和2007年兩次蔓延全法國的大騷亂,肇事主體就是外來移民中的年輕人。
然而,移民已經在法國社會中占據了越來越重的分量。以法國國家足球隊為例,從1998年奪冠的那支球隊開始,外來移民就在隊中居主導地位。2006世界杯決賽時的首發11人中,土生土長的法國人只有3人,其余8位球員都是外來移民或第二代移民,其中包括祖籍阿爾及利亞的齊達內、祖籍剛果的馬克萊萊,祖籍塞內加爾的維埃拉。這樣的人員構成,在順風順水時自然被奉為種族大團結的典范,但一遇挫折便為媒體提供了攻擊的靶子。2010年法國足球隊在南非遭遇恥辱性失敗之后,就有人抨擊某些球員“胸口(的隊服上)有三色旗(法國國旗),心中根本沒有三色旗”。
近年來,法國的移民政策從寬容走向限制,并從各個方面強制外來移民融入法蘭西社會、認同主流價值觀。2004年,法國出臺法律,禁止穆斯林女性在公眾場合佩戴頭巾;2009年,又有議員提議,禁止在公共場合穿著穆斯林長袍;今年7月,薩科齊高調提出,對于外來移民,如果故意傷害警察、憲兵等公職人員生命,應剝奪法國國籍。
反種族歧視民間組織認為,一系列針對外來移民的舉措,破壞了公民平等的基本原則,并以國家的名義,將一些人實質上降為“二等公民”。
法國輿論指出,這些政策正在暗示外來移民,他們是“另外一種法國人”,不僅無助于民族融合,反而在主流人群與外來移民之間,挖出一道深深的溝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