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駐武漢新總領事藍博上任后,推廣法國文化、促進中法文化交流如上一任總領事費勇一樣,依舊是他工作的重頭。而此次的“馬克·呂布攝影展”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馬克·呂布先生,與中國的淵源其實很深。作為一位行走全球的攝影師,在1957-2010年間,他來訪中國22次,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變遷,贊美了建設中的中國勞動者,展現了中國的秀美山川。在多次旅行中他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都有著深刻的體會,用他的相機記錄著萬物的變化。
生活的魅力來自那百分之一的瞬間
馬克·呂布曾是一位工程師,因一次旅行途中遇到兩位法國攝影大師,于是跟隨大師加入了瑪格南新聞圖片社,此后便開始完全把興趣當成了工作。
也許本不是科班出身,馬克·呂布的作品給人一種很貼切、很生活化的感覺,讓人去體會的是最生活、最真實的藝術,也許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忽視了生活的魅力,但馬克·呂布先生卻用他的相機讓我們通過他的攝影作品感受這份魅力。
作為一個曾經的工程師,馬克·呂布對線條有著獨到的見解,他用敏銳的感覺去捕捉鏡頭,他對作品角度的把握很是準確。但他的把握不是去刻意創造,而是捕捉那精美的瞬間。
在《油漆工》這幅作品中,無論是從光線還是線條上都堪稱完美,而捕捉的那一瞬間也是相當不經意,所以更拍出人物那種自然恬靜的狀態,由此,這幅作品成了馬克·呂布的成名作。
馬克·呂布把攝影當做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認為拍照時深刻地品味人生,品味每個百分之一的瞬間,所以他所拍攝的照片全部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不矯揉造作,不弄虛作假,只是用手中小小的相機記錄下真實的生活、人生以及世事變遷。
尚陸先生和黃一璜先生用專業的眼光,為攝影愛好者評論了馬克·呂布先生幾幅特別經典的作品,無論是線條還是用光上,都發現馬克·呂布似乎在不經意中透露出的那種專業,也可以說生活本身所具有的那些完美的線條和光線,只是需要一只善于發現的眼睛去對準那百分之一的瞬間。
記錄下歷史的中國
馬克·呂布先生的作品不一定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國旅行期間,他敏感地感受到當地人民的生活變化,特別是通過一些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遠意義的內容。
他用黑白和彩色材料拍攝,構造出的圖片色彩優雅、細微。也正是他這種最貼近生活的地方,最自然的拍攝方式注定了他作品的價值。
在他的多幅作品中都展現了中國的變化,不管是以前的胡同小街,還是今天的高樓大廈,都在他多次來訪中國的行程中被一一記錄:丹鳳眼美女、舊式理發店、毛主席雕像……在我們心中創建了一幅幅過去的中國。
黃山,被譽為馬克·呂布對中國迷戀的凸顯標志。他說:“黃山的風景不斷迅速地變化。你必須保持高度警覺,追逐那些光影。”每次拍黃山,馬克·呂布最后都疲憊而心滿意足。這種最自然的東西在他的鏡頭下一次次展現出了自己的魅力,上帝的創造在他的鏡頭下再現,他加入了很多個人情感去體會,去把握這份魅力。
此次攝影展是“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武漢美術館第一次舉辦外國攝影展。
馬克·呂布工作室專門整理并沖洗制作了5幅反映武漢市在建國初期發展風貌的珍貴圖片,并將這5幅圖片全部贈送給武漢美術館。其中包括建筑長江大橋、記錄老武漢旅館等作品。這些珍貴作品將幫助武漢觀眾重溫對那個火熱年代中武漢往事的美好回憶,而70、80、90后們則會見識到一個他們從不知道的武漢。
由于馬克·呂布今年已88歲高齡了,此次來訪也許是他最后一次來到中國了。當他用顫抖的雙手從懷中掏出相機時,你會感到他幾乎是為攝影而生的。他憔悴的面容消失了,原本呆滯而迷離的眼神瞬間充滿張力和銳氣。他似乎用盡了全身力氣,拼命睜開了躲在相機取景框背后的右眼。嘴角在微笑,雙手頓時在空氣中定格,用相機記錄每一個細小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