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君主之官:心養生之道
我們下棋的時候,不管是丟了車,還是丟了馬,只要老帥還在,這棋就沒輸;但老帥被對方吃掉了,你的車馬炮再多,也是輸了。心在人體五臟中的地位就像棋盤中的老帥,因此《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氣血運行。
中醫說心藏神,心的氣血充盈,神得以涵養,那么人就頭腦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記憶力下降,睡眠淺而多夢,那就表明心氣、心血不夠用了,要趕快補充。
中醫認為,大喜傷心。這就是說,過度驚喜會使心功能受損,比如范進中舉就是大喜傷心的典型例子。
心開竅于舌。中醫通過觀察舌的形態與色澤變化,還有語言表達的流利程度來判斷心的功能狀況。比如舌尖經常潰瘍的人,就是心火旺;講話時頻繁出現斷點,就是太疲勞了,心氣虛弱不夠用了;舌根下的靜脈色澤紫黯而曲張,說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統功能異常,常出現以下癥狀:心慌心悸、心前區疼、嘴唇指甲發青、口舌生瘡、失眠多夢、神經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現這些癥狀,中醫有哪些好的辦法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紅棗、紅椒、赤豆、櫻桃、雞鴨血、桂圓等紅色的食品和“呵(he)”這個發音都與心相關,歸屬于心火系統,故能補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蓮子和苦瓜,他們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經也歸屬于心火系統,能夠清瀉心火。日常生活中多發“呵(he)”這個音對心功能也有幫助。
在身體內部我們可以通過敲心包經、摩內關、撞大陵、拍極泉的簡易方法來推動心氣、心血的運行。
在眾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靈芝有非常好的養心安神作用,石斛養心陰補心氣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棗仁效力最強。
將軍之官:肝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把肝比喻為“將軍之官”,用將軍剛強急躁的性格來形容肝的生理特性。如果一個人老是發怒,輕則血壓偏高,重則促使肝纖維化。三國時的周瑜大怒之下劍傷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傷肝”的典型案例。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態平和對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們可以從指甲與眼睛的狀況來判斷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開竅于目,如果眼睛經常干澀,易迎風流淚,就表明肝陰血不夠。
肝木系統功能異常,常會出現口苦、頭暈目眩、眼干澀、目赤腫痛、兩肋脹痛、煩躁易怒、血壓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癥狀。
那么我們如何調養呢?酸味、青色、“呼(hu)”這個發音都與肝相關,歸屬肝木系統。因此烏梅、醋、山楂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養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蔥、荔枝、木瓜、桃、鯉魚等食物也是養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發“呼(hu)”這個音對肝功能也有幫助。
很多人發怒時,會感覺兩肋位置脹痛。這是由于肝經從兩肋經過。在中醫養生文化中,拍打兩肋有助于肝經氣血運行,是養肝簡便易行的好方法。對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兩肋或者膽經,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眾多的養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靈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陽功效最顯。對于肝系統功能失衡的人群,服用百通膠囊,可以緩解肝風上炎引起的高血壓,減輕口苦、頭暈目眩等癥狀;使用枸杞膠囊在滋補肝腎的基礎上,能夠減輕眼干澀、目赤腫痛等癥狀;而對于長期飲酒,有脂肪肝、酒精肝的人群,則需多服用久寶納豆膠囊。
后天之本:脾胃養生之道
中醫所講的脾,并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腎四臟,則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脾在五行中屬脾土系統,是人體氣血的“生產工廠”,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就是將食物消化成為營養物質(也就是氣血),并將其運送到全身各處。
歷代醫家均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指出:“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這就是說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臟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功能好壞與人的情志也有密切關系,過思則傷脾。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之所以只活54歲就死了,就是因為他過于操勞、思慮過度造成不思飲食、脾胃衰弱,最終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醫有一個了解人體氣血盛衰狀況的小竅門,就是觀察口唇的色澤。如果口唇色澤蒼白或者黯淡無色,就表明脾氣不足,制造出的氣血不足,這個人多半是氣血虧虛。
脾胃系統的異常,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脹、惡心、嘔吐、打嗝、燒心、腹瀉便秘、胃炎、胃腸潰瘍等癥狀。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癥狀的有無,來判斷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現了這些癥狀,說明脾胃系統出了問題,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中醫認為黃顏色、甘甜味、“噓(xu)”這個發音都與脾胃相關,歸屬于脾土系統,能夠調養、補益脾胃之氣。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適宜穿黃顏色的衣服,居室的顏色可多用黃色。飲食上應多吃黃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
在我們身體里面也蘊藏著調養脾胃的力量。如民間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雞”的說法,也就是說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按摩腹部或者靜蹲來強健脾胃系統。
在中藥養生中,靈芝、人參、納豆、白術、茯苓、獐寶都是益氣健脾的良藥。經過高科技提取濃縮而成的中藥保健品則更優于藥材本身。
人體的宰相:肺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說:“肺系一身之氣,司呼吸、主皮毛,開竅于鼻。”因此,肺被稱為人體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氣機運行。
悲傷會阻滯人體氣機的運行,故過悲則傷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歡、悲悲切切,最終因肺病而死,是大悲傷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不必要的悲傷情緒,否則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導致肺氣宣降出入失調而不得解,常有以下癥狀出現:咳嗽、氣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時間長了,氣郁化火就會造成皮膚粗糙、痤瘡等。
按五行學說,白色、辛味、“咝(si)”這個發音都與肺相關,歸屬于肺金系統。因此白色的銀耳、百合、梨均是養肺陰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蔥、香菜等可開肺氣,風寒感冒時服用最佳。生活中多發“咝(si)”這個音對肺功能也有幫助。
在人體經絡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療鼻炎的,常按摩這個位置,能有效防止鼻炎;檀中穴是調理肺之氣機的要穴,常敲打此處,對于多種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調養肺臟的仙草中,養肺陰楓斗第一;補肺氣冬蟲夏草最佳;靈芝功效最全,既能養肺氣又能調理肺氣。對于易感冒、咳嗽者和慢支、哮喘人群,可長期服用久潤楓斗晶養肺陰而減輕呼吸系統癥狀。慢性咽炎人群適合服用以蓮子、川貝母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過調理肺氣可減輕色素沉淀。
先天之本:腎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認為腎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為生命的發動機,故古代醫家又稱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生殖系統,如果生殖系統出現問題,就說明腎的精氣不足了,要趕快補充精氣。
老百姓常說“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腎開竅于耳,腎氣充足則耳大飽滿、精力充沛,做事業自然拼勁十足、無往不利。曾國潘說“功名看氣宇,事業看精神”即是此意。經常耳鳴或者聽力下降的人,就表明是腎氣不夠用了。
什么是腎主骨呢?中醫認為,人的骨骼強健與否,由腎精氣盈虧所決定。骨質疏松的人要補養腎的精氣,腎的精氣足了,骨骼就強健有力了。
人靜坐的時候會有很多生理反應,其中一個反應就是滿口生津。這代表你的腎氣、腎精得到補充了,因為在五行學說里唾液歸屬于腎水。所以腎陰虛的人口里會經常干,缺少唾液,這就是腎精不足了。反之,會出現腰膝酸軟、手腳冷、體虛乏力、耳鳴、脫發、牙齒松動、骨質疏松等癥狀。
按照五行養生學說,黑色、咸味、“吹(chui)”這個發音均與腎相關,歸屬于腎水系統。咸味的海產品多補腎,以海參、海蝦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烏雞都是補腎佳品;另外豬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補腎良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吹(chui)”這個音對腎功能也有幫助。
腰為腎之府。中醫認為腰膝酸軟就是腎虛。經常轉動腰,對腎就有好處,傳統養生里面叫“晃龍”。太極拳或者氣功站樁,都有一個要點叫松腰,就是通過松腰來調養腎氣。在腰上有個要穴叫腎俞穴,經常拍打腎俞穴,對腎的精氣有很好的調養作用。
補腎仙草中,力量溫和持久而不傷身的枸杞、瑪咖為第一,對于腎氣不足蟲草最佳。對于男性人群,可長期服用瑪咖膠囊和枸杞膠囊,來補充腎氣,提高體力、精力等。女性腎虛可服用枸杞膠囊來補充腎氣,減輕腰膝酸軟、手腳冷、耳鳴、眼花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