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腕兒們開個鋪子就跟下碗餛飩一樣簡單——他們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事實證明,星星們開家小店還真不那么容易,賺大錢的沒幾家,換手轉業的倒不少,生意這口飯,不好吃!
影視明星搞副業下海經商,這早已不算新鮮事了,從歐美到港臺再到內地,例子不勝枚舉。有把店開在自家門口的,也有漂洋過海開在異地的。餐廳、酒吧、服裝、美容、飾品……開什么店的都有。
明星前赴后繼開店忙
聽說姚明的“姚餐廳”在美國賺了大錢,好,咱們就開飯館酒吧去,不就是憑名氣嗎?他行我也行。于是,歌手孫悅開了餃子館,田震辦起“湘園”餐館,胡東、孫興、孟廣美三個人開了家越南菜館,有空的時候,胡東還經常“端盤子”;騰格爾一邊唱著《蒙古人》,一邊把草原獨特的小吃帶進北京、西安。
另外,陳佩斯的滋補火鍋城、梁天的新海派酒店、王剛的涮肉坊、那英的岳陽菜館、馮小剛的不見不散茶餐廳、成龍的元祿回轉壽司、郭富城的法式料理餐廳、解曉東的沒完沒了酒吧、周華健的粵菜館……明星們的餐館匯聚南北風味,遍地開花。
聽說辦學校賺了錢,于是一大堆明星學校一窩蜂冒了出來——呂麗萍的群星藝術學校,胡兵、瞿穎的模特培訓學校,范冰冰的影視藝術培訓學校,還有田華、杭天琪、陳娟紅、小香玉、張國立……他們的頭上一夜間都多了個新頭銜——校長。
唱片業不景氣,不少歌手選擇服裝行業作為副業。蔡依林帶著于美國紐約成立的個人品牌“72變”登陸上海。羅志祥、陳冠希、古巨基等諸多藝人都爭開個人品牌店。
有人賠錢有人賺
明星開店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數錢數到手抽筋,也有人竹籃打水,虧得血本無歸。
不久前,趙薇投資的樂福餐廳關門歇業,但一直未結清對供貨商的欠款。
高凌風曾是臺灣地區最紅的秀場明星,但他開的餐廳卻生意慘淡,逼得他不得不把豪宅賣了。最慘時,他對太太講。家里兩份報紙也不要訂了。
還有田亮和葉一茜夫婦在北京開的“靚廚”,開店不到一月就被迫關門,原因是無照經營。
因為艷照事件,陳冠希在上海的潮牌店關門大吉,不過后來接手的潘瑋柏和李展卻開店順利,賺得盆滿缽滿。不到一年就去北京開了分店。
“檸檬葉子”是京城最有名的明星餐廳。老板是嗜泰國菜如命的吳奇隆。店開的時間不長,卻已經吸引了一大批圈中好友經常去捧場,聽說王菲、李亞鵬、徐靜蕾、陸毅都在餐廳里有自己固定的座位。
相對于年輕人對時尚的追逐,成熟明星更喜歡開創自己的品牌。萬梓良自創“萬仕”服裝,開了港臺明星搶灘內地服裝市場的先河。以任達華英文名做品牌的眼鏡一直銷路不錯,多款眼鏡都由他親自設計。李寧的“李寧”運動品牌已經成為能與國際運動品牌掰手腕的大牌子了。
光靠名人效應不靠譜
明星開店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無非是“明星”二字。相信大部分明星老板在開店的時候,都或多或少幻想過自己的名字會成為金字招牌。可事事都沒想象中完美,投資勢必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明星的名氣就是名片。只要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不需多做廣告,就足以招徠顧客了,這也是投資人最看重的優勢。對有些消費者而言,店里賣的是什么并不是重點,沖著“可能撞見明星”的誘惑,體驗“他就在你身邊”的親近感就足夠了。
如果明星把開店當玩鬧,明星店只是在開業時有明星大駕光臨,以后就只能看見照片了,店鋪的經營也交由他人,這會讓慕名而來的粉絲傷透了心。不失敗才怪。要知道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即使是職業經理人也得踏實經營,抓管理、抓效益,切切實實地干、勤勤懇懇地干,才能創造利潤。明星也是一樣,首先要熱愛你開店的行業,其次要努力經營,認真地尋找自己的商業智慧和名氣的最佳契合點,才能讓星光和財運并駕齊驅。
海外明星開餐廳的古怪理由
卡梅隆·迪亞茲:“竹”餐廳
她在邁阿密拍戲時找不到可口的飯萊.于是自己投資經營,開了這家泰式餐廳。
詹妮弗·洛佩茲:媽媽餐廳
餐廳主要提供古巴菜及波多黎各菜,讓她能夠懷念家鄉。木村拓哉:“La.Bonita”餐廳
這家餐廳據說是木村父母開的,想借兒子的名氣發財。
韋斯利·斯奈普斯:Chinaone
對中國功夫的仰慕,讓他在好萊塢黃金地段開起了中餐廳,還讓華人幫他打理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