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后上班第一天,在某外企任程序設計員的夏小姐一掃往日滿臉的疲憊,精神抖擻地步入公司,在那些長假里打牌、睡懶覺、找地兒發呆、自駕車去外地旅游,最后卻“越歇越累”的同事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光鮮可人。
“十一長假,我回老家參加了旅行社組織的鳳凰古鎮‘心理旅游’旅行。”夏小姐解釋說,“和一幫來自不同城市、不同職業、年齡各異的陌生朋友們及一位體貼的心理醫師一起,享受了一次悠長的心靈SPA,清空了我的抑郁和焦慮。”
何謂心理旅游
經過了解,心理旅游是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工作壓力較大的職業白領階層中悄然升溫的新興減壓方式。與—般旅游不同的是,其旅行路線和行程安排是根據心理學原理精心策劃和科學設計的,旅程中有心理醫師給予關照和疏導,使旅行者在向大自然敞開心扉時,內心同時接受專業人士的“按摩”,身心得到徹底放松,令人重拾自信。
景色有治療的意義
有美國心理學學者提出,“景色有治療的意義”,雖然目前還不能完全了解其中的原理,但從實踐來看,效果出人意料。某網站組織了江西婺源為期7天的“清心之旅”。當時的婺源只有一家旅店開業,條件相對艱苦,有時甚至吃不上飯。但景色絕美。同去的曾被各式各樣的都市煩惱糾纏、向往心靈平靜的人士,在楊主任組織的心理講座和輕松的旅途中,茅塞頓開,重新審視人生,接納他人。楊主任笑著說,“他們都是自發前來報名的,互不認識,當時20多人的旅行團最后結婚的竟有3對!連我都沒想到!”
據介紹,旅游已公認為是亞健康人士改善不良情緒,脫離郁悶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因為人的注意力在旅行中不得不放在應接不暇的陌生人、山川、城市和交通工具上,這些應接不暇的景象或人物,能讓人脫離造成其情緒惡劣的生活環境,獲得心理學上所謂“移情易性”的效果。而心理旅游能通過“休閑游+積極的社交+心理輔導”把這種“易性”的效果放大數倍,這也是它與普通旅游的最大不同。
心理旅游給你的精神狀態加上2分甚至5分
同樣是休閑旅游,為什么夏小姐就煥然一新,而她的同事們卻感到“越歇越累”呢?現代人的疲憊感多由大腦疲勞和心理疲勞造成,如果旅游地人多擁擠,旅途舟車勞頓,環境嘈雜,甚至發生爭執而鬧出不快,會讓人精神更感疲憊、緊張,而睡懶覺等單純體力上的松弛,也會因環境的單調枯燥不易令大腦得到深度放松。
而賦予了某種意義的旅行,則能給人的精神狀態加上2分,甚至5分;睡覺、發呆,則可以讓人的負面情緒“歸零”,心情恢復平和;相反“不愉快、太累”的旅行則給人的精神狀態減分,負面情緒加重。
不同特色的旅游景點,對舒緩個人不適心理狀態有不同的影響。比較原始優美的地方容易喚起人們美好的感覺,激發人向上的動力,喚醒工作激情。如仰望巍峨高山可以讓人感到自我的渺小,有益于成年人體會親情的重要性,更好地處理婚姻、家庭和兒女教育等問題。放眼平坦寬闊的草原,有利于人在寧靜中深思,增強對他人的容忍度。感受波瀾壯闊的海浪,激發人搏擊的欲望,有助于重拾信心。
所以挑選景觀唯美,但偏遠、相對艱苦的景點,通常還安排一段徒步旅行,就是針對壓力大而易煩躁的人士往往在舒適、幸福的環境中愛挑剔,充滿抱怨,而在惡劣的環境下傾向于發現優點的特點而特別設計的。如有的企業高管在穿越羅布泊大漠時。眼見昔日寬廣無垠的湖泊竟變為一望無際的沙漠,心中頓時百感交集,痛感世事無常,忍不住放聲大哭,從而一吐多年來積壓在心底的煩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