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8個月之后,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黯然辭職。作為日本17年來的第11位首相,他步了多數前任的后塵,為“短命首相”的名單再添一筆。
在觀察人士看來,鳩山的辭職其實并不出人意料,早在5月初,他就邁出了下課的第一只腳。當時,鳩山首次明確表示,駐日美軍普天間機場“不可能”完全搬離沖繩,這與民主黨去年競選時的承諾南轅北轍,引發民眾大規模抗議。鳩山辭職之前,其個人支持率已經從上任初的70%跌至17%,就連這些為數不多的支持者,支持他的最大理由竟是:“沒有可以替代的人”。
換手如換刀,鳩山去職,菅直人接位,民主黨儼然有了氣象一新的跡象。
民調顯示,新任日本首相菅直人,其個人支持率達到66.7%,民主黨的整體支持率也從鳩山辭職前的16%“飆升”至27%——這個支持率看起來很低,卻仍然超過了在野的自民黨,在各黨派中排名第一。這么低的民意支持度也能“高居榜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國民在政權更替之后從滿懷希望到現在的一片茫然。
盡管對黨派失望,但對新任首相本人,日本民眾還是報以殷切希望的。從小泉純一郎以降,日本數任首相都出自政治世家,在壓力面前,這些日本國民眼中的“世家子弟”的抗壓性令人失望,國民希望平民出身的菅直人能夠表現出別樣的氣魄。
鳩山由紀夫的辭職,實際上為菅直人一舉卸掉了兩個大包袱。
首先是導致鳩山敗走麥城的普天間機場問題,無論菅直人持什么立場,與美國的交涉最終能否成功,都不會成為他執政道路上的絆腳石。能夠取得進展,固然是新內閣的巨大政績,就算未能寸進,也是前任鳩山留下的“爛攤子”,新內閣不會背負政治責任。
其次是黨內最大的大佬小澤一郎。菅直人盡管與鳩山、小澤并稱民主黨三巨頭,但在黨內的資源方面,后者穩居龍頭之位。脫胎于自民黨的民主黨本身也免不了受到派閥政治的影響,黨內的派閥盡管未成形,亦隱然出現山頭跡象。小澤一郎在民主黨去年大選期間擔任競選總軍師,為民主黨奪取政權立下最大功勞,雖因獻金丑聞纏身未能拋頭露面站上一線舞臺,但鳩山由紀夫就任首相之后以民主黨干事長的高位相托,將黨內事務盡付小澤,可見小澤在民主黨內的根底之深。
但小澤站在幕后發號施令亦引得很多人不滿,有人將小澤比之為幕府時代掌控大權的幕府將軍。但此次鳩山拉上小澤一同辭職,實際上為菅直人刨去了可能導致黨內分裂的一顆大“地雷”,有利于菅直人全力整合民主黨黨內資源,重整旗鼓決戰下月的參議院選舉。
然而,菅直人面臨的局面依舊困難重重。
6月6日,日本媒體報道說,新任首相菅直人將在12日進行上任之后的首次出訪,到中國上海參加世博會日本國家館日的活動,兩天之后,又有截然相反的消息傳出,說菅直人放棄了這一計劃。
將這一細節放在中美日三角關系的大背景下觀照,實在是耐人尋味。
日本新任首相首次出訪,慣例是到華盛頓去拜山頭,數十年來只有2006年的安倍晉三是個特例,當年安倍首次出訪即訪問中韓兩國,打破了這一慣例。不過彼時日中、日韓關系因為小泉內閣的一系列舉措處在冰封低谷,安倍急于改善與鄰國的關系,這一姿態亦得到華盛頓的諒解。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民主黨上臺后,日本與亞洲鄰國的關系顯著改善,倒是與美國的關系看似走到了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又值“鳩山丸”因美日關系觸礁的關鍵時刻,此時菅直人的一舉一動,華盛頓都暗中拿著放大鏡在觀察。故此,在首訪第一站問題上,菅直人不得不慎重從事。
據說鳩山在發表辭職演說之前曾遞給菅直人一張紙條,暗含交接班之意,上書“日美關系,日中關系,日韓關系,非常重要,拜托了”。兩任首相接棒,不談民生經濟,首重外交事項,可見外交砝碼在民主黨的天平上是何等重要。
接過首相接力棒的菅直人即將迎來7月大考——參議院選舉。這是一場天王山之戰,如果一敗涂地,即使不會承擔責任立即下野,未來的執政生涯也將舉步維艱,極可能成為黨內第二位“短命首相”。
依據日本法律,參議員和眾議員均有選舉首相的投票權,當參議院與眾議院選舉結果不一致時,以眾議院選舉結果為準。現時民主黨在參眾兩院均握有超過半數的席位,然而7月的參議院選舉卻可能改變這一局面,以民主黨現今27%的民意支持度,能否繼續保持多數席位實在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如果在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敗走麥城,雖然因為眾院的優勢席位,不會失去首相職位,但民主黨內閣也將成為“跛腳政府”。因為施政法律法規需要參眾兩院的通過,如果在參議院吃了閉門羹,就需要拿回眾議院再度表決。盡管眾議院可以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強行通過,但其間耗費的政治資源和時間將無法預計。
在自民黨執政末期,掌控參議院的民主黨就是憑借這一手,逼得福田康夫內閣黯然解散,繼任的麻生太郎也舉步維艱。
現在,該輪到民主黨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