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工作。養育小明的責任自然落到爺爺、奶奶身上。爺爺、奶奶對小明疼愛至極,小明的任何要求他們都會給予滿足,就差摘下天上的星星了。
隨著小明一天天長大,難得回家的父母發現這孩子脾氣越來越怪異,稍不如意情緒就特別激動,倒地大哭不止,繼而臉色蒼白、手腳抽動。經醫師診斷,屬于高度懷疑癔病發作。
癔病俗稱為歇斯底里,是一種在精神因素影響下出現的超出常理的情感障礙,屬于比較嚴重的心理行為障礙性疾病。兒童癔病往往表現為過度委屈、激動、悲痛等。不能正確對待批評、不能滿足自己的愿望、受驚嚇等經常是癔病發作的直接誘因。兒童癔病一般多見于學齡兒童。隨著獨生子女的普遍化及學習壓力的增大,如果父母不注意合適的教育,兒童發生癔病的機會就會增加。
癔病的表現多種多樣,且波動性較大,通常與高度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有關。
一般有以下類型:
情感爆發 年齡較小的孩子表現為過度的情緒反應,如以嚎啕大哭、地上打滾等來表示和發泄自己的不滿,有時伴有臉色發白、臉色青紫、大小便失禁等植物神經反應。學齡兒童和少年兒童表現為一陣陣的哭鬧、又說又唱,表情特別富有感情色彩。每次發作的持續時間與周圍人的態度及注意程度有關,如在人多易于引起周圍人關注的地方,發作時間就較長。
感覺 運動麻痹:孩子受到刺激后會出現一時的癱瘓,有時伴有肢體感覺喪失,也有些孩子表現為肢體痙攣和抽動。
意識障礙 癔病發作期間患兒的意識變窄,情緒往往集中于受刺激的因素,發作時表情、動作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有時出現暈厥發作、臉色蒼白、肢體松弛、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電有些患兒會出現驚恐性發作、喊叫,呈恐怖狀。由于癔病意識障礙程度不深,一般不會發生嚴重的摔傷或碰傷。
其他有的患兒會出現一時的失明、失音和胃腸道功能異常如惡心、嘔吐等。
孩子癔病發作,父母首先要消除使其產生情緒激動的精神因素。讓患兒離開發病的環境,可以消除周圍環境的不良暗示,如家屬或周圍人對孩子發作時的恐慌,對孩子的過分照顧等。
值得重視的是兒童癔病的發生與家庭、學校的教育也有密切的關系,這類患兒的心理素質是長時間在不合適的教育環境中養成的,因此對兒童癔病或其它心理性疾病,應重在預防、重在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年輕父母和家庭人員應避免對孩子過分溺愛和遷就,因為一旦養成喜歡表揚和任性等性格,若不能滿足其愿望,就比較容易發生癔病。要知道,孩子首次癔病發作前往往有一些心理障礙的先兆,如果能及時糾正,就能避免發展成癔病等嚴重心理精神性疾病。
有癔病發作的孩子,父母應及時向神經或精神科醫師求助,并將孩子的心理障礙演變過程向醫師詳細描述,以便醫師用藥和指導。
為防止復發,在癔病發作期間,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發病的主、客觀原因,逐步消除發病的精神因素,同時發揮患兒的主觀能動性,避免過分而強烈的情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