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焦慮只與年齡有關,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很多問題都被放大了,多年以后回想起來,當年為之焦慮的事情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這個時代,好像很多人都在焦慮。大學畢業生焦慮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情侶焦慮買不到便宜的房子,找到工作的也并沒有從焦慮中徹底擺脫,同辦公室的小張升職了,而我沒有升,同學小李買車了,我還在坐地鐵上班。
焦慮像一張網,鋪天蓋地,罩得我們無處可遁。
我畢業的時候也焦慮過,同班同學都靠家里的關系找到了正式的工作,只有我拿著一紙畢業證書往返于各個人才市場之間。同學不費吹灰之力就端上了鐵飯碗,讓我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實際上我對他們的工作并不了解,只是覺得別人有了,而我沒有,我覺得不安全。
后來我學了心理學,才知道這樣的感覺叫“被剝奪感”——我沒有我并不覺得痛苦;但是我沒有,而你有了,那我就會覺得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奪走了。
學生在畢業的時候產生焦慮,往往和這種“被剝奪感”有關,眼看著別人都找到了單位,而自己還沒有著落。內心就會像著了火一樣,焦慮不安。在這樣的情況下,好多學生去考研,考上了,既可以躲過就業的壓力,又可以為自己的未來增加求職的砝碼。
但是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對職業的要求可能又會與本科生不同。我又多念了幾年書,讀書的成本增加了,收入方面當然也要增加。可事實往往并非如此,所以再一輪的焦慮襲來。近年來有數據顯示,研究生的心理焦慮程度比本科生要嚴重。
有些焦慮只與年齡有關,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很多問題都被放大了,多年以后回想起來,當年為之焦慮的事情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我當年進了國企的那幾個同學,現在幾乎沒有一個還在原單位,其中的一個在車間里當了半年的工人才進廠辦。另外的一個因為企業虧損,從進入單位到最后離開,兩年的時間里只發了兩個月的工資。
如果換作我,恐怕都堅持不了那么長時間。但是因為年輕,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因為初入社會時的不安與不適應,我備受煎熬地度過了那段迷茫的日子。
有些焦慮不可避免,我們總會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有我們暫時或者長久得不到的東西,我們預期的生活總是在遠方,而當下的我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讓我們的人生不能盡善盡美。
但是,這也正是生命的特質之一呀,有挑戰,有壓力,有焦灼,但是同時也有動力,有夢想,有許許多多的喜悅和收獲。
(選自《女友·校園》201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