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美”不勝收的月份——因為有美國公開賽,也因為網球賽季在其后將進入亞洲時段,并將在北京和上海的高潮處收尾。
從“美”學的意義來說,這個美網賽桂冠對于費德勒和納達爾都如此關鍵。如果費德勒奪冠,他本賽季的大滿貫冠軍數量將達到兩個;盡管經歷了溫布爾登與法網賽雙雙在八強賽落敗的尷尬,但仍能算作是美好的一年。至于納達爾,如果他能夠在紐約稱王,他就將因為集齊四大滿貫,奧運會男單以及戴維斯杯冠軍,而在24歲的年齡便擁有一份完美的職業履歷。
在漢語中,美,是一個能組出多個詞匯的單字。這就好像,德約科維奇本月若能贏得人生第二個大滿貫桂冠,我們可以稱之為“美德”;而如果穆雷終在紐約破戒,那就讓我們贊一聲“美目”吧!牽強是牽強了一點,不過,從蘇格蘭人過去幾年來對于打法變與不變的堅持以及對教練團隊的牢牢掌控中,我們確實看出了他的眼光深淺。
而如果小威奪冠,我們能稱為“美味”么?那將成為單賽季的第三個大滿貫桂冠,而且還是在總共只參加了七項賽事的情況下。她的高效令人吃驚,但你同樣可以說,她對于大滿貫之外賽事投入的低效率令人沮喪。
每到北美硬地賽季開始,美國媒體都會連篇累牘檢閱與反思美國網球實力。羅迪克八月初排名跌出世界前十,標志著ATP電腦排名系統自1973年實行以來,前十行列首次沒有美國球員的身影。而在WTA排名榜上,世界前四中有半數來自美國,但事實上,“美女”的團體實力又能比“美男”高出多少呢?威廉姆斯姐妹獨撐大局,如果將排名界定放寬至前40位,她們仍然是僅有的兩位美國球星。
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網球從未像如今這般全球化。直接導致羅迪克跌出前十的華盛頓特區站上,男單八強選手來自于不包括美國的八個不同國家;這一幕發生在美國首府,別有深意。
遺憾的是,從競技的意義上來說,中國男子球員甚至仍無力取得配角的戲份;但這一切正悄然改變——北京挑戰賽過后,多位中國球員的排名獲得大躍進式的發展,300至400位區間已集中著三位年輕人,他們是沖擊世界百強并最終加入巡回賽家庭的主要力量。
以往,我們總愛笑說:“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打網球或有出息;若是男孩,還是趁早改練別的項目吧!”現在想來卻未必如此,作為絕對的稀缺資源,倘若真能有中國的男子球員打入國際舞臺,他必將獲得很大的商業收益與關注度。
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拿起了網球拍,他們的父母,又是抱著怎么樣的心態?本期雜志深入探討了這個有趣的話題,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長,會不會有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