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理論簡述
單手反拍技術簡述
單手反拍技術被認為是網球運動中非常優美、同時極具變化性和殺傷力的一項技術。在網球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不少擁有優美而極富攻擊性單反技術的球員,其中就包括羅德·拉沃爾、約翰·麥肯羅、伊萬·倫德爾、羅杰·費德勒和理查德·加斯奎特。那么如何才能擁有優良的單于反拍技術呢?我們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球友們可能在單反技術基本要素方面出現的問題有很多,而其中有很火一部分是由于一開始,也就是準備動作中出現問題,才導致后面的諸多錯誤。以右手持拍球員為例,首先當斷出來球方向時,身體需要整體進行轉動,即肩部和腳步同時轉動,左手向后拉拍幫助肩部轉動。觀察球落在你場地時,你和球的位置關系可以看出你的后揮是否及時到位。此時你的后揮動作應該已經完成,兩肩垂直對向球網,重心落在左腳上,同時膝關節微屈,擊球手臂適當伸直。擊球手臂適當伸直能有效地解決大部分業余選手單反擊球時擊球點難以固定的問題。當后揮完成開始準備向前揮拍時,一直到整個隨揮過程中,手臂都需要保持伸直。
單手反拍擊球的主導步伐是關閉式步伐。正手擊球時,使用關閉式步伐往往會阻礙腿部和肩部的蹬轉發力,然而單反的情況恰恰相反,單反擊球動作中關閉式步伐有利于腿部和肩部的蹬轉發力。同時,關閉式步伐也有利于后揮階段的肩部回轉。
右腳向前上步使用關閉式步伐擊球時,要注意右腳不是橫向交叉上步,而是向斜前方45度甚至更大的角度上步。如果幾乎與底線平行橫向交叉上步,在接下來的擊球中身體就很難進行所需要的轉動。會導致在整個擊球過程里手臂只是以肩為軸轉動,向目標擊球方向的發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為什么很多球友會出現最后一步橫向跨出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移動不及時而想通過最后一大步來到達球后擊球。
單手反拍擊球動作中,從擊球點到隨揮結束,大臂和小臂是同時轉動的。這個過程中,手腕的轉動幅度要大手大臂和小臂,但這絕不能理解為甩手腕這一動作非常重要性。摩擦球的力量應該來自大臂帶動小臂再帶動平腕的運動。當然這點討論也有例外,就是來球很低時,可以適當依靠通過手腕的力量提拉幫助擊球過網。單手反拍擊球的隨揮應該和正手相同,通過與眼齊平的高度,拍頭指向上方。
相比雙手反拍,單手反拍在發力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雙手反拍的發力主要像靠身體的轉動、而單手反拍的身體轉動卻往往只有30至40度。所以我們會看到使用單反的職業球員在球離開球拍之后,身體依然是側對球網的。
同時,單反擊球技術中非持拍手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身體的過度轉動也和非持拍手有著一定的關聯,非持拍手向后運動能有效地控制身體的轉動同時保持擊球的穩定性。大多數單反職業球員在擊球后非持拍手都會或多或少向后運動,有些球員的這個動作要大一些,譬如哈斯這個動作的幅度就要明顯大于費德勒。
TIPS
單手反拍幾種不同的握拍方式經典VS極端
首先用兩個點對握拍方式進行定位:1、食指與手掌連接的掌指關節;2、掌根位置。很多人用戶口位置對握拍方式進行定位,其實借助虎口的方式不如這個兩點定位來得準確。
經典的單反握拍主要有3種方式:贊德勒,菲利醬西斯的握拍:1點翻2點在第1個平面;這也是傳統的東方式反手握拍;哈斯的握拍:1點和2點在第1個平面和第2個平面的交叉線上;
亨曼、布雷克的握拍:1點和2點在第2個平釃上。
極端的單反握拍主要有2種方式:
海寧、庫爾滕的握拍:1點和2點在笫8個平面上;
加斯奎特、斯里查潘、岡薩管斯的握拍:1點和2點在第8個面和第1個面的交叉線上。
技術動作分析
POINT1 轉體轉肩的時機
從后揮結束到隨揮的過程中,張淼的肘關節都處于伸直的狀態,這有助于保證他擊球點的穩定。但張淼向楊超教練反映,他的單反擊球很容易出界,而且上旋明顯不足。通過仔細分析張淼的擊球動作,楊超教練得出了導致張淼單反擊球容易出界和上旋不足的幾點原因:
POINT1 當發現來球飛向反手位時,身體的轉動不足,導致來球速度較快時擊球點晚;應該在判斷來球飛向反手位時即轉體轉肩,右肩對向來球,同時腳步也開始轉動。
POINT2 當來球距身體2米左右時后揮才剛完成,而且拍頭高度還處于頭部的高度,拍頭下降過晚導致無法打出效果明顯的上旋球。
POINT3 上步的右腳垂直于底線,這樣做容易導致擊球前身體過分打開,影響擊球力量。
POINT4 在擊球點偏后的情況下,擊球時身體重心后倒,致使張淼無法前移身體重心提高擊球的攻擊性。另外,擊球時腿部的屈與蹬很關鍵,但通過軟件卻分析得出張淼擊球前上步腿膝關節的彎曲角度和在擊球后上步腿膝關節的彎曲角度幾乎相同。
POINT2 利用高度差制造上旋
當球距離身體1~2米時,我們可以看到費德勒和哈斯的拍頭已經降到了低于球的高度,與球形成了高度差,為上旋擊球做好了準備。
張淼在這個位置的時候才剛完成后揮,拍頭明顯高于來球。為了打到來球,他不得不迅速降低拍頭,這樣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兩種結果:①擊球點過后,②沒有從低于球的高度向上揮拍,導致無法打出高質量的上旋球。
POINT3 上步腳尖的指向
我們可以看出職業球員的右腳上步是向著斜前方45度的,上步腳基本平行于底線,這樣做能夠幫助身體的回轉,增加擊球時的力量。
張淼上步的角度是向著正前方的,同時腳尖垂直于底線,這使得他擊球前身體前部就過早打開,從而影響了擊球的力量。
POINT4 腿部的屈伸
我們可以看到哈斯曲膝的上步腿在擊球后充分蹬直了,費德勒也是一樣,他們的力量通過協調鏈從腿部傳遞到了手部,這一點是很多業余球友很需要注意的。
張淼擊球前上步腿曲膝了,然而整個擊球過程中,腿部幾乎沒有任何動作。實際上擊球的主要力量應該來自腿部。而且由于擊球點偏晚,張淼的上半身擊球后總是向后倒,這也影響了擊球過程中的力量傳遞。
針對訓練
擊球點確認
訓練目的:尋找正確的擊球點
因為張淼的單反擊球點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所以楊超教練首先要為張淼指出正確的擊球點。楊超觀察確認張淼的單反握拍比較接近半西方式反手握拍,和東方式反手握拍相比,半西方式反手握拍的正確擊球點要更加靠前靠上一些。而張淼原來所認為的單反擊球點有些偏后偏下,當然這還與他轉體轉肩不及時、后揮完成過晚有關系。
體會重心前移
訓練目的:充分利用重心的前移
從技術分析的一組圖片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隨揮時張淼的上半身是后倒的。這樣的動作說明了他在擊球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身體重心的前移進行擊球。為此,楊超教練專門為張淼設計了手推加揮空拍的練習。
TIPS
握拍方式決定單反擊球點
單反握拍方式大致可以分為2種:東方式反手握拍、半阿方式反手握拍。費德勒使用的就是東方式反手握拍,張淼最初認為的擊球點就接近贊德勒單反握拍的最佳擊球點(如圖)。
然而,張淼的握拍其實更接近海寧等人的半西方式反手握拍,最佳擊球點相比東方式反手據拍來說,應該更加靠前靠上(如圖)。
訓練結果
尋找上旋擊球的感覺
訓練目的:借助高度差和腿部屈伸制造上旋
單手反拍無法打出很好的上旋球,是一直困擾張淼的問題。楊超教練指出,這主要是由兩點原因造成的:擊球前,拍頭沒有充分降到來球以下的高度,擊球過程中,腿部幾乎沒有伸展。為此,楊超和張淼一起進行了一組靜態練習,一來是幫助張淼進一步確認擊球點,二來樹立降低拍頭和伸展腿部的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