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十年里網球在多個領域中都出現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包括:球拍技術革新,球線技術革新;球鞋技術革新;營養學地位的提升;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的科學結合;力量、協調性,戰術素養、技術的提高;對運動心理學的重視以及旅行參賽的普及。
受這些轉變的影響,如今的網球打法和三四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都已經大不一樣了。現在球員的身型、速度和力量都遠比從前出色,而球拍和球線技術的革新也讓他們更容易擊出勢大力沉的球,另外網球技術在運用身體力量方面也發生了變化。擊球技術和擊球效果的改變,都起始于運動員握拍方式的改變,同時和球場條件、球的彈跳高度,以及此前提到的各項科技改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很多年前,當一位初學者第一次接觸網球時,傳統的網球教練一定會讓他們緊記“轉身、上步、擊球”三大步驟。然而,這種直線擊球方式在體育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已經被淘汰了。遺憾的是,這種早已過時的教學方式仍被很多教練奉為寶典。當今的底線技術更追求的是角動力。技術進化涉及了擊球時對身體轉動力量的利用,從舊有的“轉身上步一擊球”轉變成更現代化的“儲力一發力一落地”。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轉變發生呢?這涉及到握拍、站位以及擊球點三大方面。如今最常見的握拍方式包括:正手:大陸式(現在并不常見)、東方式、混合式(Hybrid Grip,下文將做詳細介紹)、半西方式、西方式、雙手(現在并不常見);反手:大陸式、東方式、超東方式、雙手(頂尖球員會視具體情況用不同的握拍方式)。
接下來我們將以正手作為例子,具體分析各種握拍中站位和擊球點的異同之處。當四大滿貫中的三項(澳網、溫網、美網)都使用草地球場時,大陸式握拍是當時的主流。像唐·布吉(Don Budge,首位在一年內贏得四大滿貫冠軍的球員)、埃爾斯沃思·瓦因斯(Ellswort Vines)、雷內·拉科斯特(Rene LaCoste)這樣的優秀球員都是大陸式握拍的擁護者。比爾·蒂爾(Bill Tilden)此時開始在握拍時將球拍往外翻,并以這樣擊球取得成功,這是后來東方式正手握拍的雛形。
當球員擊球力度變得越來越足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巡回賽選擇了在紅土上進行。在面對紅土場上高彈跳的來球,運動員將球拍進一步往外翻,形成了半西方式握拍。這是一種介乎于東方式和西方式之間的握拍方式。(在這里我想補充一下西方式握拍的歷史。大約100年前西方式握拍也曾經非常流行,當時的球員無論正、反手擊球時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握拍方式。)半西方式握拍是當今主流,無論ATP還是WTA的賽場上,絕大部分運動員都使用這種-方式擊球。
由于握拍方式不斷往外翻,這也要求了球員在擊球時必須將擊球點往前推,保證球和球線接觸時是在人的正前方。而關閉式站位臀部和肩膀的轉動幅度有限,這也直接導致擊球點和身體處于同一直線上,沒辦法產生足夠的角動力。傳統的側向式站位可以有效地將擊球點控制在腳的前方,在過去很多年中被許多球員采用。(在中國,絕大多數人都將側向式站位squatre stallce說成“關閉式站位”,而真正的關閉式站位closed Slallce卻很少有人提起。實際上,側向式站位指的足雙腳連線垂直于底線的站他,而關閉式站位指的是雙腳交叉與底線平等的站位)不過這種擊球方式將重心放在前腳上,過于接近擊球點。雖然現在在特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