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達維登科,今年的穆雷,上海ATP1000接連兩年“丑星”上位。對上海情深意長的費德勒捧著銀盤似乎又有點盈盈淚光,小穆在主持的逗哏下,終于咧嘴而笑。于是上海大師賽在觀眾呼喊“太快”聲中落幕,10月中國網球賽季結束。
但今年的網球中國時間還沒有結束。馬上要上演的是11月的廣州亞運會,在那里將要開始4,400萬平方千米亞細亞的洲際網球大戰。
或由于歷史,或由于經濟水平,或由于人種(無庸諱言這一點),亞洲網球歷來沒什么話語權。缺乏頂級賽事和知名球星,也使得亞洲網球迷的熱情缺乏近一些的支點,只能寄情于歐美賽事和球星。
但最近幾年,網球在亞洲開始升溫。泰國出了個ATP世界前十斯里查潘,印度冒出個“亞洲庫娃”米爾扎,中國則有以網球雙姝李娜、鄭潔為代表的巾幗小團隊。斯里查潘曾說過:“每當我踏上球場,不管對手是美洲選手還是歐洲選手,我都有必勝信念。都是兩條腿和兩支胳膊。我們完全可以戰勝他們。”正是這一批亞洲選手在國際賽場上的出色表現,為亞洲網球贏得一席之地。
亞洲球員的成功不僅贏得球迷的矚目,也為亞洲網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機。商業嗅覺敏銳的ATP和WTA察覺到了這些變化,加快了開發亞細亞網球的步伐。諸多賽事落戶亞洲,其中包括ATP大師杯、大師賽,WTA皇冠賽、年終總決賽等高級別賽事。WTA還在北京設立亞太辦事處——是除了在美國的總部和在倫敦的歐洲辦事處之外設立的第三個辦事機構。
本期TCM便以“網球亞細亞”為題,好好盤點一下亞洲各國網球風情,看看“我們亞洲”的網球現狀是怎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