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退出房地產的是與非
除了這78家“被退出”外,還有其他16家央企仍在房地產領域占有90%左右份額,也就是說,央企在房地產方面并沒真正退出
特約撰稿馬光遠
“兩會”結束后的3月15日,北京土地市場一日驚現的三大“地王”,讓作為事主的中央企業一時成為眾矢之的。3月18日,國資委公開表態,除了中糧等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之外,78家非地產主業央企將在完成現有項目之后,退出房地產領域。但是迄今為止,除了中遠集團明確表示要在半年內退出之外,其他77家既沒有表態,更沒有拿出退出的時間表,退出的真假令人狐疑。
事實上,圍繞中央企業退出房地產市場引發的爭論,已經遠遠超越了房地產本身,而爭論的是是非非,無非集中在兩大焦點話題:其一,央企既然是一個企業,為什么不能進入房地產市場,央企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其二,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能解決“地王”問題,房價就能理性回歸嗎?
在談及“國進民退”的要害時,保育鈞先生可謂一語中的。他說,進退問題的實質,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即是權力配置資源還是靠市場配置資源?他還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說到底,是轉變資源配置方式,改變權力配置資源的傳統方式,讓各類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讓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現在的國有企業不是憑借自己的競爭優勢,而是靠權力配置資源的優勢。保育鈞先生的這幾句話,其實是對30多年來中國國企改革的經驗總結,完全可以用來回答國有企業為什么必須從房地產領域退出的問題。
國企改革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的國有企業在中國之所以能取得競爭優勢,憑的是政治優勢、權力優勢和政策優勢,而非經營優勢。公權力的支持是大多數國企贏利的主要因素。歷史表明:在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的低效率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國企改革上才確立了“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重大戰略,對央企而言,其主要使命是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等領域,增強影響力和控制力。而不是四處開花,更不是短期逐利和不務正業。
央企為什么必須退出房地產領域,原因主要在:其一,中央企業靠獨特的地位,在信貸、政策等方面控制了中國社會的絕大部分資源,如果將這些資源用于投資房地產,會影響國家大局,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其二,在目前房地產市場混亂、畸形的房價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穩定最大腫瘤的背景下,央企應帶頭遵守中央政策,如果中央企業繼續搶地,制造地王,只會給民眾傳遞錯誤信號,損害國家政策的公信力;
其三,目前房價已經達到歷史頂峰,投資房地產風險空前,央企投資房地產的錢不是自己的,一旦房價回調,買單者將是全體人民。
因此,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央企投資房地產都具有極大的弊端,既可能戕害國家政策的公信力,又會擾亂市場秩序,同時,還存在著極大的投資風險。
盡管國資委要求這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但事實上,央企仍在房地產領域占有很大的份額:其一,另外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大型央企的地產總額,占全部央企房地產板塊資產總額的85%,凈利潤占全部央企房地產業務凈利潤的94%。也就是說,中央企業大量的房地產業務并沒有退出;
其二,部分投資房地產業務的企業,不在國資委管轄的范圍內,比如中國人壽等金融企業,這些企業投資的房地產業務,退出與否,并沒有定論;
其三,2009年乃至今年,中央企業囤積了很多土地,未來哪些央企可以拿地,哪些不允許再競拍土地,缺乏相應的政策。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鄭永年先生最近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觀點,他說,在中國,房地產一直被看成是經濟政策,其GDP功能就被凸現出來,社會功能被忽視。而在房地產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像新加坡,房地產是社會政策。一語點醒夢中人,住房是民生,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一個社會問題,而絕非創造GDP。
當前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中央企業在這個時候選擇退出,不僅有利于企業本身的改革,更有利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回歸。但是,正如前述,78家的退出只是毛毛雨,現在允許做房地產的16家企業仍然過多過濫,比如中糧,更應該致力于中國糧食的安全而非做房地產。
在這個問題上,中央的確應該痛下決心,讓國企退出房地產市場,這攸關中國經濟的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