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英文名稱為DIAMOND,阿拉伯語是最硬的意思,希臘文稱之為無敵于天下的“阿塔瑪石”。鉆石的高折射率和高色散值,導致鉆石具有一種特殊的“火彩”。
世界上首枚鉆石大約產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條叫克里希納的河谷內發現的。直到18世紀之前,巨富的印度歷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鉆石供應者。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8世紀初,印度一共生產了約300萬克拉的原鉆。
在13世紀的歐洲,鉆石是皇室貴族的專利品,佩帶鉆石是皇后、公主們的特權。法國國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婦愛麗絲·蘇慧是第一位打破這種傳統的女子,她從國王那里獲贈一顆鉆石,并在公共場合佩戴,鉆石從此進入民間。
15世紀是鉆石與愛情結緣的里程碑。巴根地公爵查爾斯愛鉆如命,喜好收集鉆石,他女兒瑪麗與奧地利大公訂婚時獲贈一枚鉆戒,它成為歷史上第一枚訂婚鉆戒。之后,鉆石便成美麗及永恒愛情的象征,也因此而俘獲了無數女人的心。
16和17世紀,浪漫的法國人獨領鉆石新潮流。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項鏈鑲有11顆大鉆石,他的王后嘉芙蓮除喜歡鉆石首飾外,還將鉆石粉末摻入食物中將政敵毒死。歐洲歷史上相傳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鉆石粉末。鉆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證,極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編造謊言,以防礦工將鉆石吞入體內偷走。
路易十四執政期間,鉆石在法國的流行達到頂鋒。他的皇宮內擺滿珠寶玉石,自己全身上下鉆石閃閃。據說他以國家名義購買了109顆重達10克拉以上的鉆石、273顆重量為4-10克拉的鉆石。最著名的要數從寶石巨商手中購回的44顆大鉆石,其中包括一顆112克拉的法國藍鉆。受法國影響,俄羅斯沙皇將鉆石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彼得大帝1724年為皇后加冕時,皇后冠上鑲有2500顆鉆石。
英國王室與鉆石也有一段難解之緣。享利八世是鉆石收藏家,1558年-1603年, 他用鉆石原石鑲成的八角結晶體戒指時髦一時,也頓成風尚。這一時期又掀起用鉆石在玻璃窗上刻情書的熱潮,鉆戒一度被稱為刻字戒指,甚至伊麗莎白一世本人也以此在一塊玻璃上與沃爾特爵士詠詩談心,傾訴哀腸。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當時王室擁有2500顆鉆石供她使用。
美國人對鉆石的興趣比歐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才時興鉆石首飾, 并將它作為愛的永恒信息。這一切完全是由鉆石大王哈里#8226;弗雷德里克#8226;奧本海默創造的,他是把戴比爾斯公司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歐內斯特#8226;奧本海默爵士的兒子。
美國人后來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戴比爾斯以“鉆石是永恒的”這句廣告語聞名于世的促銷運動。據說,鉆石巨商布雷迪擁有2萬顆鉆石;出版業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國皇室珠寶拍賣會上,買到一條鑲有222顆鉆石的項鏈送給他的妻子;著名影星瑪麗蓮#8226;夢露、伊麗莎白#8226;泰勒都與鉆石有著一段美麗的故事。而美國老百姓對鉆石也是感情深厚,當世界名鉆在紐約展出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在雨中排隊,等候參觀。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佩戴婚戒的人還不到人口的1%。后來,戴比爾斯發起的一場樸實無華然而持之以恒的促銷運動,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鉆戒。
原西德人是另一個容易受廣告宣傳影響的消費群體。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歡佩戴由兩個金環重合而成的婚戒,于是戴比爾斯推出了“三環鉆戒”的新概念,即給“雙環戒”增添一個鑲鉆石的第三環。這一新概念使當時的西德變成世界上第三個最大的鉆石消費國。
中國最早關于鉆石的記載是西晉時的作品,《列子湯問篇》提到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都鑲有鉆石。
傳說中,邱比特的箭端鑲了鉆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為它的光芒凌駕超越于任何寶石之上,古希臘人相信鉆石是隕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認為鉆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淚;人們也一度認為鉆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來。在梵文中,鉆石一詞即為雷電之意,借以表達鉆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
數十億年前即誕生在地殼深處的鉆石,一直是無與倫比、不容超越的代表,并因為它的堅硬和美麗而價值不菲。鉆石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古老寶藏,幾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永恒之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