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前段時間股市不斷下跌,很多個股股價連創新低,低價股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之一。目前,近半股票的價格在10元以下,164只個股甚至跌到5元以下,這些股票是不是更便宜、更值得買?
低價股再成熱點
在熊市底部,往往低價股叢生、破凈股屢見不鮮。“破凈”意味著股價跌破了凈資產,市凈率在1倍以下,價值洼地不言而喻。這種狀況維持的時間長短不一,常常是大市筑底和考驗投資者耐心的關鍵時段。
如今“低價股時代”似乎又到來了。截至7月16日,兩市交易的A股共1886只,股價在5元及以下個股164只,股價在10元以下個股903只,分別占比8.7%和47.88%。其中,破凈個股有7只。而據《投資與理財》觀察,在大盤近期低點上證2319點時,股價低于5元、10元的個股所占比例分別達到了10.4%和50.78%。
英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單純從股價高低的角度看,目前的市場已經與2008年接近。
眾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證1664點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證998點是A股市場上兩個著名的大底。從聚源數據提取的數據看,998點時深滬兩市股價在5元、10元以下個股占比分別69%和96%,破凈個股179只,破凈率13.5%;1664點時深滬兩市股價在5元、10元以下個股占比分別為59%和88%,破凈個股170只,破凈率10.68%。
這些簡單的對比數據存在遞減趨勢,上證指數2319點時的低價股數據,盡管與前兩次相差較大,但低價股時代顯然正在悄悄降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募投資人指出,從時間上計算,中小板從創立到998點的主跌浪經歷了一年零兩個月,從6124點到1664點的急跌經歷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巧合的是,去年的“7.29”行情之后股市一直處于弱勢調整中,至今恰滿一周年。
據此,可否推斷低價股、破凈股的出現預示著市場已經見底呢?也許只有“神”才知道。不過,在2010中期策略中有多家機構預測下半年市場可能會迎來底部。伴隨著上市公司中期業績披露,低價股再次受到市場垂青。
不是股價低就值得買
“低價績優股確實已經具有了吸引力。”國金證券的投資經理張國江的觀點很明確。
絕對股價低,對喜歡買“便宜貨”的普通股民確實具有極大吸引力,但業績、估值以及成長性決定了低價股是否值得買。
“單獨以股價高低看市場有一定道理,但不夠科學,因為高股價只要進行送轉,就會拉低股價。”李大霄進一步解釋說,“更好的角度是從估值、從大盤股與中小盤股的角度考察。”他指出,上證2319點時,整個市場的市盈率是17倍,市凈率是2.4倍,而上證1664點時的市盈率是15倍,市凈率是2倍。整體看,兩個時點的市場估值已經相當接近了。
張國江指出,周期性行業的業績回落還不明顯,但股價已經回落很多,短期已具有估值優勢。從長期看,一些行業和個股的業績會進一步回落,到時候股價面臨重新估值。不過,這些行業和個股目前可能被低估了,具有短線投資機會。
接受記者采訪的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場僵持的狀態下,是否買進股票,還要看其成長性,成長性好的,買了也踏實。
由此看來,投資者在關心股價高低的同時,還要考慮個股的盈利能力和中長期的成長性,單純以股價高低決策投資,似乎難以規避風險。
一些ST股、績差股,股價也很低,但從業績角度考慮,似乎并沒有投資價值。但績差股又往往容易成為“借殼”對象,一旦并購重組協議敲定,其股價則一飛沖天。不過,由于股市信息的不對稱,普通投資者只能望“股”興嘆。
“雙低”中找機會
“雙低”路線是一些受訪機構的選股策略,即在市盈率低、市凈率低的低價股中尋找投資機會。同時,“雙低”與這些個股自身的成長性是相對的,在與同行業其他個股的對比中產生。其實,這個策略與業績和估值的分析方法一脈相承。
盡管如此,張國江仍然把低價股的投資框定在“短線”上,“獲利后還是要了結的,畢竟有些行業今后的業績會下滑,要回避這個風險。”
李大霄認為,2139點可能成為一個重要低點,大盤藍籌的估值已和1664點完全接軌,成長股估計難回1664點的水平。他的觀點是,保險、地產、銀行等周期性板塊迎來了反彈機會,中報優秀行業具有進攻性機會,H股、B股、封閉式基金值得關注。
多位機構的策略分析師認為,在目前弱勢的市場中,倉位控制至關重要,一定要警惕突發性利空所帶來的暴跌,并為此留出補倉余地。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的市場似乎仍然未到極度悲觀和絕望的時候,在遇到某個熱點時仍然瘋狂做多,炒作之風不止,投資機會難現。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市場的底部是買出來的,買低價股可能就會買到底部。
這又回到了那句老話,“投資需謹慎”。投資者關鍵要有自知之明,價值投資者在低迷的市場中何時買進似乎并不重要,因為可以放“長線”。相反,若要博交易性機會,則應把握“超跌”機會,克服過分貪婪,避免盲目追高。因此,波段操作、短線操作成為備受市場推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