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播說唱團、廣播民樂團、廣播電影交響樂團……一提起中國廣播藝術團,其旗下多個響亮的文藝團體的名稱便可脫口而出。自194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說唱音樂團”,到1953年獨立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文藝團體,中國廣播藝術團歷經56年發展,可謂人才濟濟,大腕云集。馮鞏、殷秀梅、鞏漢林……廣播藝術團現已發展成為國家級大型綜合性文藝團體,身為藝術團的黨委書記、團長,忙碌、親和、幽默、自信——是王書偉給記者的印象。
走出去,是我們的使命
作為國家院團,身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階段,如何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王書偉一直思索的問題。“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是國家對外形象,我們把民族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民族文化走出去,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認識中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
回憶起幾年前在國外的一次民族交響音樂會演出,他記憶猶新。外國觀眾反響熱烈超乎想象。當時王書偉也和當地市長一起欣賞演出,每首樂曲結束后,該市市長都激動地向王書偉描述自己對樂曲的理解,竟然90%以上都能說對。王書偉感慨道:“都說音樂無國界,真是這樣。”這件事對王書偉影響很大,使他產生一種使命感,“讓民族音樂走出國門,讓民族文化走出去為國爭光”。“我們的演奏員從某種角度上講就是文化使者。”王書偉最大的心愿是“我們要用走出去的方式,傳揚中華民族文化。”
傳文化,是我們的責任
其實像藝術團這樣的國家院團,完全可以只接商演。但正因為是國家團體,出于社會責任心和對國家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揚的傳統,因此,藝術團一直堅持做自己的音樂。
藝術周是中國廣播藝術團的系列重要文化品牌之一,從2004年舉辦到今年已經是第七屆。王書偉說,藝術周是藝術團努力打造的一個精品項目。 7年來,藝術周為社會觀眾奉獻了40余場高品質的演出,每年藝術團要在這個項目投資幾百萬,但票房收入卻遠遠不夠。說到這里,王書偉頗有感慨也略顯激動:“之所以我們還在堅持,并且做到年年有突破,場場有創新,為的是:一讓首都舞臺更加豐富多彩;二鼓勵演員出新作品;三展示中國廣播藝術團的綜合實力。這是國家文藝團體的職責。”
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把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以交響樂的形式更好地展示出來,從2005年開始,民族樂團在中國內地首個推出“民樂音樂季”演出。
擔任領導職務期間,作為團長王書偉多次組織藝術團義演慰問,并和李金斗、戴玉強等人共同被評為“環保公益活動形象大使”。對這一榮譽,他輕描淡寫:“這個沒有什么可說的,公益演出是我們的責任,用文藝演出的方式感召大家捐款、參與環保,是所有文藝團體共同的職責。”
做工作,靠的是誠信
長期以來,藝術團與國內外的交流合作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王書偉總結,開展各項工作最關鍵一點是“誠信”。他說:“在工作中不說大話,實實在在,最能得到對方的信任。”他坦言,和他們合作的國內外演出公司或單位,看中的不單單是廣播藝術團的品牌、藝術水平和實力,更多的是藝術團的誠信。
作為50年代出生的人,王書偉身上打著那個時代人們所特有的烙印——簡單、樸實、深沉、執著。說起現在的工作,他謙虛的說自己是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雖然我不擅長文藝表演,但是每種文藝形式我都喜歡,這就是我工作的樂趣。”問起他具體的個人愛好,王團長認真地想了想,略帶歉意地說:“我這個人好像真沒有什么愛好,如果說有,也就是工作了,而且即使有愛好也沒時間啊!”
去年,相聲藝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藝術家留下的文化瑰寶是藝術團的責任。王書偉表示,為傳承相聲藝術,藝術團已經列出24項具體措施,目前已經完成了侯寶林、劉寶瑞、馬季等老藝術家的聲像收集和整理。“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給更多人帶來藝術上的享受,讓我們國家的文化藝術事業更加輝煌。”這是王書偉團長的心愿,更是他和他帶領的中國廣播藝術團為之努力和奮斗的目標。
兩個小時的采訪中,王書偉團長先后接了6、7個電話,中間還不斷有工作人員拿文件找他簽字,每次采訪被打斷,王團長都連聲說“抱歉抱歉”。直到中午12點記者結束采訪離開時,門外還有人等著匯報工作。“我也不知道怎么會那么忙,每天一坐在辦公桌前似乎就沒離開過。”但從王團長的臉上我們卻看不出一絲倦意,相反的,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對工作的一絲不茍,兢兢業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