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北京集中“晾曬”了42個政策房項目的設計方案,并希望政策性住房“曬”規劃成為一種常態。然而因為專家就此評選出了5個最差設計方案,此事在收獲贊許的同時也挨了不少“板兒磚”。一件從良好愿望出發的好事,也因此顯得有點諱莫如深。
2010年7月8日到8月7日,北京市近期建設的42個政策房規劃設計方案在北京規劃展覽館展出,這是北京市首次向社會公開展示政策房設計方案。市規劃委組織權威專家進行評選,最終評選出10個最佳設計方案,5個最差設計方案。
作為一項造福中低收入家庭的“民生工程”,政策房的建設成為普通百姓關注的焦點。這次政策房規劃集中晾曬,引起了普通百姓的廣泛關注。然而與組織者初衷不同的是,首次向社會公開展示政策房規劃設計方案,在收獲贊許的同時也挨了不少“板兒磚”。 這一切都因為5個最差設計方案的出爐。
在5個最差的設計方案中,吳家場項目已經開工,該項目一期包括兩棟經適房、一棟廉租房。目前廉租房尚未開工,兩棟經適房即將封頂。
最差設計方案當初何以競標成功,里面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先建后晾政策房的設計規劃有何意義?方案能否再次回爐?如何逆轉生米煮成熟飯的現實?這是大多參觀者都會有的疑問。
帶著這些疑問,輾轉相關部門采訪,記者卻發現,因為有了最差的評選,一切都顯得有點諱莫如深。
“名門之后”飽受詬病
相比10個最佳設計方案,5個最差設計方案更加引人注意。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吳家場經濟適用房的規劃設計方案備受關注,卻也飽受詬病。
吳家場經適房位于北京西三環蓮花小區西側,從那里向東1.2公里、5分鐘的車程就可以到達西三環蓮花橋。而向北500米,聚集著十幾家超市,其中還有兩家小有名氣的連鎖超市。
便利的交通和生活條件、低廉的價格,吸引了眾多購房者。然而在展覽上,吳家場經適房設計也遭到詬病。市民給出“現實版蝸居”、“50年代的筒子樓”、“農場”、“棺材”等評價,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更在參觀完這個項目后評價道:“顯然沒有用心設計”。
對吳家場經適房設計方案的批評集中于房子面積小、公攤面積大,沒有陽臺以及樓體呈現排排樓等方面。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的設計單位是方體空間工作室和北京建筑工程設計公司。記者致電方體空間,想了解該項目的競標過程以及方案的設計理念,但遭到拒絕。另一設計方北京建筑工程設計公司總工辦的工作人員則介紹道:吳家場經適房項目的設計單位是北京建筑工程設計公司設計三室。在大約兩個多月前,公司改革,設計三室已經撤并,原設計三室的工作人員已經離開該公司,無法聯系。
北京建工集團的官方網站顯示,方體空間是北京市建筑工程設計公司的分支機構,同屬于北京建工集團。方體空間工作室的創立者、主持建筑師王昀畢業于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日本東京大學工學碩士、博士。曾為北京百子灣小區設計幼兒園,該小區也是經濟適用房小區。王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建筑師應該關注建筑的細節,哪怕是一個門把手,也要體現人的需求。幫助業主設計好的生活,才是設計師的最終任務。然而,吳家場經適房的設計卻得到“不用心”的評價,記者曾嘗試王昀詢問此次設計的理念,卻最終被方體空間的工作人員拒絕。
北京建筑工程設計公司成立于1981年,擁有中國建設部頒發的國家工程設計甲級資質,是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會員單位。該公司2003年設計的“百子灣家園經濟適用房住宅項目”獲得2005年度宜居小區獎、2007年詹天佑大獎優秀住宅小區金獎。2007年,該公司還承擔了北京市豐臺區宋家莊的經濟適用房的設計工作。
從資質來看,兩家公司在經濟適用房設計方面都有一定經驗,然而這次設計為何獲評“最差” ?
有知曉內情的設計師曾向媒體透露他們對政策房設計的態度。由于時間緊、費用低,他們接到政策房項目設計任務時,通常會交給青年設計師或實習助手完成設計工作。更有甚者,直接交給掛靠的設計外包單位委托完成。因此,所謂名院名所名人完成的設計方案,未必出自其手。加之大多數政策房開發商看重的是如何通過操作政策房項目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方案很容易過關。而審查主管部門之所以輕易通過放行,有人認為與上級領導要求盡快開工建設、緩解供求緊張關系等因素密切相關。
誰對“最差”諱莫如深
最差設計方案何以躋身政策房設計方案競標會并成功中標?記者帶著這些疑問前往相關部門采訪。然而與政策房設計方案的高調展示不同,對5個最差設計方案的問題,北京市規委等相關部門卻相當低調,甚至遮遮掩掩。記者多次采訪都遭到了拒絕。采訪過程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本來就是好事,為什么要質疑?”與此同時,其他相關媒體的采訪也遭遇相似的情況。
相關部門的低調原因不得而知,但當初參與最佳最差評選的專家所遭遇的事也許能讓我們初見端倪。
8月12日,在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舉辦的網絡論壇上,作為評選專家、全經聯可續建筑委員會主任開彥透露了6個最差方案名單。全經聯一位成員告訴記者,這次論壇結束后,他們隨后就接到了相關部門的電話,詢問論壇舉辦的動機和目的,質疑他們為什么披露最差方案的數量與名稱。
“其實,我們只不過是希望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幫助政府把好事辦好。早前,我曾委托北京市規委的退休領導給主管處室負責人帶話,表達了無償參與方案修改的愿望,結果那位負責人卻質疑帶話的領導管這事干嘛。現在看來,真有點‘獻計無門’的感覺啊!”全經聯可續建筑委員會秘書長李小寧接受媒體采訪時發出了如此無奈的感嘆。
政策房的開發與設計門檻由誰設定?決定權究竟在誰手中?誰對評選結果最不高興?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政策房開發基本上由“地主”擔綱。參展的42個項目的開發商幾乎都是原土地的擁有者,從開發公司的名字上總能看到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至于這種為項目而成立的公司是否具有真正的開發資質、專業水平和實力,似乎并不在主管部門的考察范圍內。
這就意味著,在政策房的設計與建設中,“競爭”基本退出了該類項目。沒有引入競爭機制,為了便于操作就將開發權交給原土地所用者。李小寧認為:“沒有競爭就意味著質量的打折。小開發商不能主導這個市場,只有大企業進入,做出樣板示范工程,用開發商品住宅市場的經驗提升政策房品質,才有助于政策房整體建設水平的提高。”
或許正是由于政策房開發商選擇條件的寬松,才導致了項目設計水平參差不齊。政策房設計招投標市場的不規范,人情設計、關聯設計也成為設計方案水平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
“最差”評選的發酵
2010年9月5日,記者來到海淀區吳家場經適房施工現場。吳家場經適房一共有5棟,其中兩棟于去年年底開工,即將封頂,另外3棟還沒有開工。在這里,記者遇到了前來看房的劉先生。因為正在施工,劉先生未能獲準進入樓體內部。劉先生在上地硅谷的一家物業公司從事消防工作,現在,一家5口住在70平米的房子里。劉先生已經通過審核與公示,獲得了購買經適房的資格,正在等待搖號分房。“我看上吳家場的房子了。環境好,交通還方便,我女兒可能會到海淀醫院工作,住在這里,上班方便。”
劉先生還介紹到,按照地區來分,他還可能搖到蘇家坨的房子:“蘇家坨在五環外,太遠了。本來都想好了,如果搖到蘇家坨的房子,我就棄權,好像還有重新搖號的機會。可是聽說吳家場這里給評了個最差,我想來看看。”
劉先生從包里拿出一張簡報,上面刊登著吳家場經適房修改后的設計方案。記者詢問一位現場施工人員是否接到修改通知,他說道:“這怎么改?都快封頂了怎么改?”另一位施工人員則說道:“這就好比你點了宮保雞丁,我做出來了,你才說我做的不對,要另一種做法的。可是我已經做出來了,沒法變成別的味道了。”他表示,評選應該在開工建設之前。
吳家場經適房的設計方案獲評最差,他也有所耳聞:“要我說,這種設計都是次品,都得槍斃!要是分給我這個房,我得罵他,跟平房一樣!”他指著正在建設的灰色樓體上的條幅說道:“你看上面寫著‘以人為本’,可是沒有做到。都是老百姓,買政策房的人本來就沒錢,政策房就該將就嗎?這小房子,跟罐頭、跟骨灰盒似的。我覺得評個最差是應該的。”這位師傅搖著頭嘆息:“多好的一塊兒地,浪費了!”
針對此次政策性住房規劃展覽,北京市規委主任黃艷日前表態:設計展將成為常態,邀請全民對政策性住房設計過程進行監督。政策房設計品質不能輸給商品房,現在有些方案連基本要求都沒達到,如果再三出現這樣的設計方案,那就得考慮設計單位是否具備行業資質。設計師必須有設計經驗,新人不能拿政策房練手。對于設計不好政策房的設計單位,將會影響其資質等級和年檢是否“過關”。
這也許是“最差評選”發酵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