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神木到吳起,再到石排,教育的“免費之火”從陜北燎到了廣東。25年免費教育的大手筆,正如石排鎮的名字一樣,可謂石破天驚。此時,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南方小鎮,正接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審視。
2010年9月,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正式實現從幼兒園到博士的25年免費教育。這是石排鎮免費教育“三步走”政策的最后一步。
石排鎮的免費教育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當時鎮政府頒發的《石排鎮本鎮戶籍人口從幼兒園到大學免費教育實施辦法》中規定:從2008年9月1日起,對高中生每人每年補貼3000元,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從2009年9月1日起,實現幼兒園階段免費教育,每人每年補貼3000元;2010年9月1日起,全面實施大學階段免費教育,具體補貼額度為大專生每人每年4000元、本科生每人每年6000元、碩士生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生每人每年10000元。
至此,石排鎮完成了從幼兒園到博士的“一條龍”式免費教育,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幼兒園到博士免費教育的縣鎮,也成為網友眼中的“最牛教育強鎮”。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石排鎮本地兒童從幼兒園一路順利地讀到博士,那么他最高可以獲得96000元的教育補貼。
高昂的學費往往是一個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免費教育給每一個孩子帶來了讀書的機會,本是再好不過的惠民政策,理應獲得高度評價與喝彩。但是,自從8月25日石排鎮免費教育新聞發布會召開以來,對“石排模式”爭議和質疑的聲音就從未停息。
14萬新莞人被“邊緣化”
爭議的焦點首先是免費教育政策的公平問題。石排鎮的戶籍人口僅為4.2萬,而外來人口卻有14萬。也就是說,免費教育惠及的人群十分有限,只是占全鎮總人口不到1/4的“石排土著”。而為石排鎮的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外來“石排新民”的孩子們卻無法享受和本地孩子同等的待遇。
“每個父母都有教育好自己子女的責任,當然也會有教育好他人小孩的愿望。只是,有沒有能力實現這個愿望呢?如果現在我說有,那是騙你的。”石排鎮黨委書記翟崇碧接受采訪時,對這個問題并不回避。
翟崇碧認為,免費教育只惠及戶籍人口,是鎮政府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表現,石排鎮目前沒有能力去解決更多人的教育費用,而這一問題也不僅是石排鎮的責任。此外,作為一種吸引優秀人才的手段,石排鎮戶籍門檻并不高,只要是中級職稱及以上、本科及以上學歷、在石排有工作單位的外來建設者都可以入戶石排,從而享受優惠政策。
對于政府忽視新莞人的說法,翟崇碧并不贊同。他說,石排鎮已經提出,每年將全鎮30%的公辦學校上學名額提供給在石排工作的優秀新莞人子女,以獎勵和回饋他們為石排作出的貢獻。這些新莞人子女將和本地孩子一樣,在公辦學校里享受真正的9年免費義務教育。
“我敢說,在全國范圍內,這一比例也是最高的。”翟崇碧說。
但是,有人指出,本地戶籍學生可享受25年免費教育,而新莞人子女只享受全國通用的9年免費義務教育;占全鎮總人口23%的本地人口享有70%的公辦學位,而占77%的新莞人子女只享有30%。在顯而易見的差異面前,政府對新莞人的鼓勵政策顯得有些杯水車薪,14萬新莞人被政策“邊緣化”了。
東莞社會學者吳嘉杰認為,石排的免費教育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性。此舉進一步拉大了戶籍居民和低端外來群體的人力資本差距,客觀上強化了戶籍制度的非合理性。而留美學者姜晨則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石排鎮無論免費公交還是免費教育,都把非戶籍人員排除在外。這樣一來,戶籍人口與常住非戶籍人口在享受制度福利方面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作為一個非戶籍人口已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城鎮,有那么多孩子被排斥在公立教育之外,總不是一個正常的事情。
究竟為什么要把14萬新莞人排除在外?姜晨認為,如果不以戶籍為限,就無法確定免費教育享受的范圍。如果大家都到石排享受免費公交和免費教育,當地財政也無法承受。但是,這個問題并非沒有解決之道,有人提出,居住證制度就是一條可行之路。實施了居住證制度以后,就可以向持有居住證的非戶籍人口提供免費教育。
媒體評論員劉戈說,25年免費教育的概念確實包含著噱頭的因素,它不應叫免費教育,而應叫教育補貼,是給戶籍人口的一種教育補貼。在目前的情況下,讓所有在東莞的孩子,包括外來打工者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九年義務教育才是當務之急。
500萬經費被強制攤派
“這筆資金只占財政很小的一部分,我們完全有能力支撐免費教育的持續實施。”
石排一直是東莞的“欠發達鎮”。2008年,石排鎮的經濟實力在全市32個鎮中位列倒數第三。25年免費教育政策一出,關于“窮鎮作秀”的質疑此起彼伏。分管財政的石排鎮委委員陸奕彪回應質疑時斬釘截鐵,稱石排鎮3.6億的年財政收入完全可以支撐1500萬免費教育經費。翟崇碧也曾公開表態,即使是每年投入一個億在教育上,石排鎮也能承受得起。“推行免費教育,石排鎮絕對不差錢。”
而事實上,2009年石排鎮的1500萬免費教育經費支出,鎮財政只負擔了1000萬,而余下的500萬,則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強制下轄的19個村按不同比例進行了分攤。
根據《石排鎮本鎮戶籍人口從幼兒園到大學免費教育實施辦法》,幼兒園的免費教育經費由鎮財政負擔,普通高中和大學、碩士、博士階段的免費教育經費則由鎮、村共同負擔。按照經濟實力的差距,石排下轄19個村被分成4檔,分別按7:3、6:4、5:5、4:6的比例與鎮財政分攤這一支出。
陸奕彪介紹,2009年,村委和村小組的兩級總收入為2.7億元,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為3.6億元,所以完全有能力分攤這1500萬元。
而據報道,石排鎮的財政狀況并不理想。當地一名村干部透露,如果鎮里真這么有錢,完全沒必要讓村里出錢。況且,有些村的經濟形勢也并不好。據廟邊王村一名工作人員稱,辦法規定村里要按5:5的比例和鎮里分攤經費,而實際上,該村今年上半年財政緊張,一度出現過沒錢發工資的情況。
按照官方的說法,此舉是在探索一種新的戶籍人口福利分紅模式,即將村組利潤轉化為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事業的均等化。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翟崇碧更是直截了當地表示,如果不強制村委會把錢拿出來搞免費教育,村里的收入就很可能被村民分掉吃掉。用文件強制村委會分攤開支,就是不想讓村委會簡單分紅,把村民“養懶養笨”。村民素質普遍不高,如果不由鎮政府加以引導,他們有了錢就會享樂、賭博、不務正業。
中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認為,石排鎮政府強制要求村委出資的做法不妥,明顯屬于越權行為。“如果是鎮里要求村里投入9年義務教育,那沒問題,這是國家義務。可是義務教育以外的,政府就無權要求村里投入了。”
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里的財政支出由村民集體決定,村組織不是鎮政府的組成部門,鎮政府無權強制支配村里的收入。
對于這一質疑,翟崇碧不以為然。“不是我石排第一個這么做,全國各地這種文件很多。我覺得,這么做也不違法。”
“家長給孩子把把關,你覺得家長錯了嗎?”翟崇碧曾這樣打比方。
“叫好不叫座”遇尷尬
8月25日晚,石排鎮舉辦了免費教育文藝晚會。東莞市教育局副局長王任槐在現場表示,石排推行免費教育,體現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對民生的關懷,減輕很多家長的教育負擔,有利于鼓勵少年兒童努力讀書,為國家建設培育人才,很有意義。
翟崇碧也認為“石排模式”完全可以被復制推廣。但自2008年石排免費教育政策出臺至今,東莞市轄的另外31個鄉鎮無一響應。在東莞,石排鎮成了孤單的前行者。
石排鎮為何會遭遇如此的尷尬?惠民政策緣何無人效仿?有媒體評論稱,從陜西神木到陜西吳起,再到東莞石排,雖然醫療與教育的免費正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但從當下看來,要想指望有更多的城市或鄉鎮加入到這一行列之中,恐怕還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
然而截至今年9月,我國有多個地區依然開始實施或即將實施年限不一的免費教育。陜西省吳起縣和神木縣早在兩三年前就推行了小學到高中的12年免費教育;2009年春,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今年秋季學期起,江西省德興市也開始推行高中階段免費教育。
和石排鎮不一樣,上述地區都屬于經濟欠發達的縣級行政區域,本地人口少,移民更少,范圍小,免費教育推行起來相對簡單,帶來的實惠也十分有限。要把免費教育推廣到更大的范圍,真正實現既叫好又叫座,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