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聊天,容易跑題,從養育孩子一不留神就跑到了旅游上。塔克拉瑪干的沙漠,上野公園里的櫻花雪……他把自己看到過的景觀,以及那些在行走中的感悟都講得像故事一樣好聽,使我經常忘了下一個問題該問什么。雖然他現在的職位,已經不必“在路上”,但我想,以前他走過的每一寸土地,都已經給了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積淀,那真是無比寶貴的財富。我又設想,等他的寶寶長大一點,也一定會經常纏著他講那些旅途中的見聞和故事,這也不是一般的父親能夠擁有的資源。
剛剛做了一年的父親,對父親角色有感覺嗎?來分享他的角色扮演體會吧!
第一階:男子漢的陪伴者
在剛有了寶寶之后,這位老爸是個“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無論妻子和老人忙成什么樣,自己還是該干什么干什么,晚上就躲在書房里一覺睡到大天亮。但是寶寶滿月之后,他突然進入了狀態。每天是他盡早地回家陪孩子趴在地板上玩耍,給孩子洗澡、換尿不濕;晚上他把小家伙放在自己的身邊,哄他睡覺,晚上數次起來沖奶粉,而妻子則在自己的另一邊睡得香香的,連他起來了幾次都不知道。
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孩子每一點的成長,并且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比如小家伙學會了聲東擊西的鬼把戲,能夠騙老爸離開看守的地方,好去探險;會一邊看著大人的臉色一邊準備干翻垃圾桶這樣的“壞事”;還會先確定目標,然后悶頭快爬,以最快的爬速搶到目標玩具……這些本都屬于媽媽的談資,都被這位爸爸津津樂道地講了出來。在家里,小家伙最黏的是姥姥,其次是爸爸,第三才是媽媽。這從拍照的現場也能顯現出來——場外的媽媽只可能把孩子逗笑,但卻沒有充足的魅力把他從爸爸身邊“吸”走。
張昱:男孩需要父親更多陪伴
其實這轉變也不是因為受到了什么特別的刺激,好像就是慢慢進入狀態吧!所以,挺感謝妻子的寬容和等待的,沒有把我趕得離狀態更遠,而是給了我充足的準備時間。
另外,我們家寶寶長得大眼睛、蘋果臉,相貌上誰見誰都說像女孩,我就感覺他需要父親多來陪伴,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所以我確實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陪他玩、陪他瘋,也更多地用父親的粗線條去照顧他,好讓他感受男性的氣場,有陽剛之氣。
第二階:寬容人格的養成者
小家伙到了吃輔食的時候,很喜歡吃餅干??墒撬矚g自己先把餅干“烹制”一番。烹制的方法就是用小手把餅干狠狠地敲碎在地板上,然后從地板上撿起小碎塊來放進嘴里,吃得可美了。這個小美食家的烹制方式簡直讓外婆崩潰,地板上不干凈先不說,爸爸媽媽特意從日本背回來的餅干經這么一折騰,也被浪費不少。老爸雖然覺得兒子這么做也有點古怪,可既然孩子喜歡這么探索,他也覺得無所謂,無非就是把地板擦得再干凈些罷了。
其實每一個由老人幫著帶孩子的家庭里,類似的和老人有不一樣的看法、想法的小事肯定很多。對此,這位老爸覺得,這些事都是細枝末節,沒必要為此糾纏不休,大家都很愛孩子,這就足夠了。有時寧肯放棄自己的想法去迎合老人,因為老人幫著帶孩子已經非常辛苦了。何況,每個人的觀點,存在即道理。所以,這一對丈母娘和女婿相處得非常融洽,孩子也在融洽的氣氛中快樂地成長著。
張昱:未來社會最需要的素養
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人與人之間的觀點也會越來越不同。無論是在一個集體中生活,還是在一個世界上生活,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接納。接納別人的觀點,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接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這樣的孩子,也會被更多的人接納;這樣的人,也才會有更廣闊的天地和作為。
雖然寶寶現在還小,但我會一直堅持這樣的養育觀點,就是知識、技能的培養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培養他的寬容之心。這也是健全人格塑造的一個方面。其實,寬容是為自己留有更多的余地和機會,這也是我自己在生活和創業中的體悟。
第三階:父母權威的捍衛者
這對父母從孩子沒出生就有個約定,絕不在孩子面前批評對方,也絕不說對方的一句壞話。這么做,是他們希望身為父母,一定要保持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權威,不給孩子任何鉆空子的機會。
事實上,他們本來就是一對相敬如賓的夫妻。妻子為了丈夫的事業,不惜犧牲掉了自己很多的發展機會:丈夫要調任上海,她毫不猶豫地辭掉穩定的工作跟隨;丈夫覺得上海不適合自己要回北京發展,她又辭掉上海高薪的職位跟回來。而丈夫也非常支持妻子的選擇,體諒她自己創業的困惑和忙碌,盡可能多地承擔起照顧孩子的擔子,沒有任何抱怨和不滿。
張昱:別讓孩子自己寵壞自己
我接觸的日本人多,日本家庭也多,我身邊也有不少中日結合的家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就是,父親在一個家庭中絕對是權威,這和母親的維護是分不開的。盡管日本男人很少顧家,每天下班都要去喝酒、應酬、減壓,但回到家中,他依然最受尊敬。孩子從很小見到爸爸回家,就會趕緊跑去給他拿來拖鞋,禮貌問好。我認為這是好的家庭關系,因為當孩子對父母有敬畏之心時,才會更加信任他們,也才能約束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這種對父母權威的敬畏,應該一直保持到孩子自己能夠掌控自己,自覺地約束自己為止。過于松散的父子關系,會使孩子缺少對一切權威的敬畏之心,會變得特別無所謂、不負責任和驕縱,是自己把自己寵壞了。
第四階:迷茫時的指引者
畢業于外國語大學日語系的張昱,其實也該算是文科生中的佼佼者。從南京保送進北京這樣一所絕對一流的培養外語人才的院校,不能說不算優異。但對此他卻一直非常遺憾,因為他更喜歡數學、物理、化學,而且覺得自己是一個頭腦冷靜,條理性非常強的人,理科世界才更讓他癡醉。但當年16歲的他,卻在迷茫中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學文的路。少年時代的迷茫和所造成的遺憾,這么多年來還一直困擾著他:如果當年,有一個指引者該多好啊!如果父母能夠給自己正確的指引該多好??!可惜沒有。
張昱:合格指引者的兩項修煉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缺乏對目標或目的地的深入理解。就拿旅游來說吧,到目的地去看什么,這就需要導游的指引,這也是為什么旅游團隊都要配備導游。比如要是我帶旅游團到日本看櫻花的話,會在去上野公園的路上問大家“我們為什么要去上野公園”,回答當然大多時候都會是“去看櫻花”。但我會進一步告訴客人:“錯!我們不只要看櫻花,還要看賞櫻花的日本人。”因為只要看到了賞櫻花的日本人,你才會理解日本人為什么獨愛花期很短又不驚艷的櫻花;為什么櫻花年年盛開,他們依然年年熱情高漲?到日本,欣賞櫻花美景只是一方面,如果沒有看到去賞櫻花的日本人,也是很難感悟櫻花的真正魅力的。
這樣的指引,是一名合格導游的指引,他需要有兩項修煉才可以做到:一是對旅程的了解;二是對目的地文化、民族性的了解。希望在兒子的成長之路上,我也能成為一位合格的、洞明練達的父親,給孩子在迷途中指路,成為他的一盞明燈,幫他做出沒有遺憾的選擇。這也需要兩項修煉:首先是要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關注他的成長;然后是要非常注重自我的成長,不斷地學習、積累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