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有時候微不足道,有時候卻能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
我就曾遇到了這樣一本書,成了當年幫助兒子考上好大學的“福貴人”,它就是《求學》雜志。
兒子是1982年出生的獨苗,上初中后由于興趣廣泛,學習成績卻并不怎么理想。他能寫會畫,學校出墻報少不了他;唱歌彈吉他,他也有模有樣;一米八幾的身高,藍球打得也相當棒,同學們都夸他是一個難得的“多面手”。
但是,作為家長的我深知,這一切對于高考來說都是不起作用的。在我看來,要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必須結合自已的特長做好對學校和專業的選擇,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胡適先生曾告誡考生,選擇志愿時要堅持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原則。我想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基于這一思路,選擇了文科的兒子一上高三,我就開始關注著“填報志愿”這個全新的領域,并為此涉獵了不少的相關書籍。
一天,在單位旁邊一個郵政局的報刊零售處,一本雜志封面的一篇文章標題深深吸引了我,“用灑脫抒寫激情”OyOXvhhEqSIMLoGmPXNo1UolS8XJ8435hdWOHTFv2is=——一篇關于體育新聞專業介紹。我本人是搞新聞的,在電視臺任副總編輯,之前也看過不少體育新聞,但是大學里設有體育新聞專業我還是頭一回聽說。于是,本著好奇之心,我買下了這本雜志。
文章的開頭相當精彩——“如果你曾經為霍爾金娜白色的騰躍而陶醉,為辛吉斯綠色的激情而歡呼,為巴喬藍色的憂郁而心碎;如果你還追求著記者的那份灑脫,欣賞著記者那份不失風度的桀傲……那么,為什么不試試體育新聞專業呢?”對于上述體育名星我知道得不多,但文章這精彩的筆法、全新的專業還是令我為之一振。漸漸地,我感覺到這就是為我兒子專門量身定做的一個專業。
讀罷,我已經興奮得開始有點“飄”起來了,然而文章后附加的一段黑體字瞬間卻使我冷靜了許多。該介紹說此前全國開設體育新聞專業的只有四所院校: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我在心里打起了鼓,這些院校在內蒙會有招生計劃嗎?
回到家,我立刻就把這篇文章推薦給了妻子和兒子,他們也認同我的想法,但同樣的問題也提出來了:內蒙會有招生計劃嗎?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之間,高考結束,兒子從學校很快拿回了當年的《招生專刊》。我一目十行,快速瀏覽,突然眼前一亮,目光鎖定在了西安體育學院。該校今年首次開設體育新聞專業,在內蒙計劃招生2人。興奮之余,便是不安。全內蒙只招2人,能行嗎?敢報嗎?
此時此刻,需要的是冷靜的態度、客觀的分析和準確的判斷。在家庭會議上,我提出了我的分析意見。首先,以我的知識面來說,自認為還算過得去,但也還是新近才知道了體育新聞專業一說,因此我判斷對這個專業知道的人不會太多;其次,成績好的考生不會看上這類專業。一般人認為體育學院就是搞體育的,學習不好才去練體;最后,西安體育學院的體育新聞專業屬于二本,以兒子的成績(估分508)應該在二本院校中有一定優勢。綜合以上分析,為穩妥起見,我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第一志愿報體育新聞,但是一定要嚴格保密,防止別人也一轟而起報此志愿而影響錄取。二是再報一個區內二本,作為保底院校。兒子聽從了我的建議。
錄取結果終于揭曉了,兒子以513分的成績被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專業錄取。事后了解到,同時被錄取的內蒙另一考生是包頭九中的朝樂萌。朝樂萌現在北京電視臺工作,是兒子在北京的好朋友。
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當我把兒子送到西安體育學院,并在校門口合影留念的時候,我在心中默默地感謝《求學》,感謝那篇文章的作者。
2006年兒子大學畢業后,考進了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網絡中心視頻部,現已成為這個部門的骨干。幾年前,我親戚家的女兒高考前需要部分選報志愿的參考資料,其中也包括那本《求學》雜志,我便給她講了上面的故事。那篇介紹體育新聞專業的文章,如今已和房產證、職稱證書、戶口簿等放在了一起。此刻,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它又靜靜地擺在了我的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