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中美兩國對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法律性質存在著極大的爭議:中國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有拘束力的條約,美國卻否認這一點。這種爭議的結果既嚴重損害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權威性,更嚴重阻礙了中美關系的正常發展。根據國際條約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理論,特別是從條約的基本特征、美國國內法關于條約的定性、三個聯合公報的履約情況等方面進行的深入分析表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定無疑是有拘束力的條約。基于此,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尋求維護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權威性及其條約性質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條約法;有約必守;法律后果
中圖分類號:DF9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1.03.14
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以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為基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分別是:中美兩國于1972年2月28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以下簡稱《上海公報》)、1978年12月12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以下簡稱《建交公報》)、1982年8月17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以下簡稱《八?一七公報》)。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構成了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成為指導兩國關系發展的綱領性文件[1]。實踐已經證明,中美關系能否持續、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關鍵在于美國能否切實有效地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但是,長期以來,美國在臺灣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人權問題、對臺武器銷售等問題上不斷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重要原則。美國的上述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權威性,也嚴重違反了國際條約法上“有約必守”的原則,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更嚴重破壞了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從國際法角度分析,美國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重要“借口”是:否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條約性質。因此,從國際法角度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進行深入分析,并積極尋找應對美國錯誤行為的法律對策,就變得非常必要。
一、 中美關于三個聯合公報的條約性質爭議及其后果
(一)中國對三個聯合公報條約性質的認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第19集,1972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第25集,1978年)分別將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報》和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報》收錄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一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編輯的、按照年度方式連續出版的、系統刊載自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的條約文件的唯一官方出版物,具有高度的官方權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第16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的條約和協定由外交部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開宗明義地表示:“該條約集所收入的是條約和條約性質的文件。”這些都是中國政府認可上述聯合公報條約性質的最權威理由。另一方面,中國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均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屬于條約,是國際法上具有條約約束力的法律文件。例如,劉文宗教授等認為:根據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規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以"聯合公報"形式發表的,當然具有條約的性質。(參見:李紅.臺灣問題與中美關系[J].中國黨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