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事,或者是急于求成,或者是讓時間漫于計劃。更多的人,則是仰望星空,卻忘了腳踏實地。
基于我對于生活的理解,我們最有把握的計劃就是此刻應該做什么。那些長于計劃的,往往睡前把計劃擬好,第二天醒來就忘了,把昨天的計劃放到“明天再說”;那些幻想著未來的,往往對未來總抱著美好的憧憬,等著“明天會更好”,卻忘了今天是更好的明天的基石。當然,做計劃和做夢都比活在當下、腳踏實地要容易得多。因為,此刻做的和上一個以及下一個此刻做的是有連續性的,其原始的起點往往是一種創造的或者追求的沖動。沖動的發生是瞬時的,此后則是面對此刻的真實的甚至毫無詩意的日常勞作。
所以說,我自己是個“沒有理想”的人——我不善于設想自己的未來,明天的事情一般會想,明年的事情一般是不去想的。因為,我清楚理想并不必然實現,因而只問耕耘。耕耘的過程最真實,心里會有急迫,會有煩躁,也會有心安理得的中場休息,這便構成了生活本身。至于收獲,是額外的,多也罷少也罷,A也罷B也罷,其實并不重要,起碼不用過于在意——要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一個千百年來都被驗證為“真”的定律,只要“天道酬勤”未被推翻,一分耕耘就總會有一分收獲。
我有一個朋友,善于做計劃,又往往實現不了,然后就嚴肅地反思,常常會發現計劃不能實現的理由比能實現的理由要多得多。其實,收獲物就在某處等著我們,只要你趨近它的道路和方向沒有錯,只需走,總會見到它。因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只要不把自己放在自己的計劃里,試著放松心靈,生活的未來就會像一張導游圖,時常浮現在自己的意識中。最重要的是,你如何保證自己一直“走”?
理想很美好,現實更重要。我們最有把握機會的就是此刻。不把計劃掛在嘴上和寫在紙上,不是沒有意識,而是更重視行動。
因為,我知道“預則立,不預則廢”,我更知道“常立志,不如立長志”。